古代谋士的“自我修养”

2024年07月18日

▲张良

▲贾诩

□赵柒斤

随着录取通知书的到来,今年参加高考的学子们的未来之路似已初见眉目。撇开“行行出状元”的老生常谈,我想讲一讲古代特殊的“知识群体”——谋士,是如何凭“知识的力量”实现人生价值的。

谋士在古代是一种通称,他们常以“门客”“军师”“幕僚”等身份,为自己的主人出谋划策、排忧解难、预测吉凶。谋士要储备的知识、技能非常宽泛。那么,在没有互联网、智能手机、计算机等信息来源的古代社会,谋士之“智”和“修养”从何而来?

历史上的谋士,绝大多数天资聪颖,从小就研习经典,少年时便学有所成。“运筹”在古代是指推算的数学能力。孔子教育弟子的课程是“君子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数学也是想成为谋士之人必须熟练掌握的基本功。当然,光会运算远远不够,他们还必须从小研读《三坟》《五典》《八索》《尚书》《易经》等,将先贤及前人智慧融会贯通后,还要创立新的谋略、理论,夯实“智慧”之基。

精通谋略是谋士必备技能。以西汉开国功臣张良为例,《史记·三十世家·留侯世家》曰:“留侯张良者……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出一编书……乃太公兵法也。”张良,出身贵族世家,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不仅掌握了《礼》《易》《六韬》,还遇高人授《姜太公兵法》,因而,学有所成,足智多谋。遇到刘邦后,“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张良献上“佐策入关”“斗智鸿门”“暗度陈仓”“下邑奇谋”“谏阻分封”“虚抚韩彭”等计谋,成功帮助刘邦夺取天下,还“明哲保身”从“帝师”退居“帝宾”,避免了“走狗烹”的结局,名垂青史。

刘邦的另一个重要谋士张苍,名气虽不如张良,对后世贡献却不亚于张良。《史记·七十列传·张丞相列传》云:“张丞相苍者,阳武人也。好书律历。”他本是秦朝御史,“主柱下方书”,除负责编撰史书外,还博闻强记,天下各类图书“无所不观、无所不通”,并以“善算”闻名于世。西汉建立后,第一任丞相萧何推荐张苍做“计相”,主持地方财政收支审计,开创了汉朝的审计制度。更厉害的是,张苍还删补了古代重要数学著作《九章算术》,使东方初等数学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上知天文、下晓地理也是谋士“知识修养”的组成部分。例如,三国时吴国大都督周瑜既是武将也是谋士,《三国志·吴书·周瑜鲁肃吕蒙传》谓:“建安五年(200年)九月,曹公入荆州……将士闻之皆恐……瑜曰:‘不然。……又今盛寒,马无藁草,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三国演义》将周瑜“知天文,晓地理”的才能全都“嫁接”给诸葛亮。其实,诸葛亮的谋略是很出众,但打仗是短板。

军事素养也是谋士必备的。谋士既会领军打仗,也会处理朝政。古代所谓儒将,皆为谋士出身,姜尚、乐毅、周瑜、鲁肃、陆逊、诸葛亮、杜预等莫不如此,谋士不是专门职业,领兵打仗是家常便饭。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在孙权手下当谋士,也常以大将军、左都护的武将身份率军拒敌;张昭是东吴的著名文官、谋士,同样也做过孙策的抚军中郎将、孙权的绥远将军,第一次“合肥之战”时,孙权率大军进攻合肥,张昭则率领另外一支军队进攻当涂。明代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王阳明同样是军事家,他不仅平定宁王之乱,还剿灭闽西、赣南、粤东等民间起义。

谋士还要懂心理学。历史上诸多谋士献计时,都会出上、中、下三策,既表明自己思虑周全,又把自身承担的风险降到最低,可谓深谙主人心理。三国里的贾诩,本是董卓的谋士,后来投靠张绣,张绣投降曹操,他又成曹操的谋士,贾诩深知曹操疑心病重,而自己又为降将,在曹营常常独来独往、闭门不出,给曹操、曹丕父子留下极好印象,得以善终。唐代第一儒将李靖,战功赫赫,他深知李渊、李世民对他多有猜忌,始终独善其身,活到80岁高龄病逝。

当然,古代谋士最重要的“技能”便是精准预测的能力。所谓预测,就是根据已知资料推理、演绎其发展规律乃至结果。预测不是预感,而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思维方式。善于预测之人,都是历史上出类拔萃之人。范蠡成功协助越王复国,功成名就后又急流勇退去经商,其实并不意外。因为优秀的谋士已经有了一套自己的方法论,能把自己的技能融会贯通,进而从全局性、战略性及人性等高度看问题、想问题、预测未来。由此可见,一个杰出谋士所储备的知识和技能,并不比科举进士少,甚至更多。(《今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