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中的运城盐池

2024年07月24日

□赵波

子曰:不学诗,无以言。您可能不知道,《诗经》中的“唐风”“魏风”等内容,有不少诞生于古老的河东,其中有些甚至涉及了河东盐池。

《诗经》中的盐池地理称谓

古老的盐池有着很多名称,《孔子三朝记》《太平寰宇记·卷四十六》《史记·五帝本纪》中的“阪泉”“涿鹿”“浊泽”“浊卤”,以及《山海经》中的“盐阪之泽”、殷商古方国“周”“盬”“苦城”“苦池”“姑城”“盐氏”“大卤”“卤”等,这些名称的历史能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殷商至春秋战国时期。

《诗经·小雅·六月》中云:“薄伐玁狁,至于大原。”“玁狁”(犬戎诸族的旧称),春秋战国时期北方的一个游牧民族,经常因争夺领土和盐池资源与中原王朝发生战争。“大原”,就是盐池北边的峨嵋塬,也叫峨嵋岭。此诗歌是为歌颂周宣王的两位大臣吉甫、南仲带领兵将与玁狁作战,取得伟大胜利而写作的。

《谷梁传》在解释“大原”地名时说:“中国曰大原,夷狄曰大卤,号从中国,名从主人。”这里提到的“大原”,就是指今运城市区北部峨嵋台地上的“古大原”。大原往南约20公里的地方就是“大卤”,即运城盐池。峨嵋塬与运城盐池密切相连,古大原与大卤实为一地,只是叫法不同、区域范围稍有不同而已,都是在今盐湖区,这是中国称为“大原”的来历,也实证了运城因盐池资源而是“古中国”的实至名归。

《诗经》中的盐池盐藻记载

盐湖是一种综合性的矿产资源和生物资源,藻类植物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类生物资源。从1986年起,山西大学研究团队对运城盐池的藻类植物进行了30多年的调查研究,记述了包括8门、59科、148属、473种(含变种)藻类植物,并进行了全面梳理,为池盐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盐池的盐藻第一次出现文字记录,正是在《诗经》中。《诗经·南召·采蘋》记载:“于以采藻?于彼行潦(哪里可以去采藻?在那边浅浅的水沟里)。”此诗描写了女子采摘蘋草、水藻祭祀祖先的场景,真实记录了当时当地女子出嫁前的一种风俗。

《诗经·鲁颂·泮水》中记载:“思乐泮水,薄采其藻(泮水边多好啊,可以来采藻,以备祭祀大典之用)。”这也体现了古代先民对自然和祭祀的敬畏之情。到了周代后期,祭祀和礼仪活动有了进一步发展,出现了一本经典专著——《周礼》。书中记载:祭祀,供其苦盐、散盐。苦盐、散盐均是运城盐池所产的食盐。

《诗经》中的盐池劳作符号

《诗经·唐风·鸨羽》是最早反映在运城盐池服役的盐工们痛苦劳作生活状态的诗歌。其曰:

肃肃鸨羽,集于苞栩。王事靡盬,不能艺稷黍。父母何怙,悠悠苍天!曷其有所?

肃肃鸨翼,集于苞棘。王事靡盬,不能艺黍稷。父母何食?悠悠苍天!曷其有极?

肃肃鸨行,集于苞桑。王事靡盬,不能艺稻粱。父母何尝?悠悠苍天!曷其有常?

《诗经·唐风·鸨羽》是控诉繁重徭役给盐工们带来的痛苦,诗以不宜树栖、只适合在湖泽生息的鸨鸟集落在柞树起兴,描写了盐工们长期在盐池服役,不能耕种稷黍以养活父母而呼喊苍天的场景,表达了他们对征役之事的厌倦和无奈。

这是最早在诗歌中反映周代运城盐池劳作场景的文化记录。盐工们在盐池采盐,承受着艰辛劳作的痛苦,他们祈祷上天,用比兴的手法,借助运城盐池独有的“大鸨”不宜栖息,从侧面发出了对奴隶主们的控诉。这是现实主义诗歌的一种创造,也是在诗歌中最早呈现盐池劳作场景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