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带头节俭,反对奢侈浪费

2024年08月07日

□陈忠海

作为一名有远见的政治家和诗人,曹操目睹了东汉末年残酷的社会现状,内心里也为此忧心忡忡,写下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的诗句。

为了克服严重的经济困难,曹操带头节俭,反对奢侈浪费。在起兵之前,曹操其实就有了这样的思想。曹操30岁时担任了济南国相,在任期间主张禁淫祠,也就是禁止过度的祭祀行为,其中一个重要的出发点就是反对浪费,反对给百姓增加额外负担。占领冀州后,为了恢复生产,曹操专门下达过《整齐风俗令》,针对奢侈浪费等社会弊端提出了革新和兴弊除害的具体措施。

曹操不好奢侈、浮华,《资治通鉴》评价他“雅性节俭,不好华丽”,带头节俭。曹操成为魏公、魏王后,要求后宫妻妾及宫人不能穿太华丽的衣服,这方面规定得还特别具体。比如要求“侍御履不二采”,也就是规定她们穿的鞋不能有两种以上的颜色。在曹操的起居室里,帏帐屏风“坏则补纳”,能修就修,能补就补,衣被等物也是能朴素就朴素,“无有缘饰”。攻城拔邑得到的奢侈品以及“四方献御”的东西,曹操从不留给自己,都奖励给有功人员。

古人的衣帽不能乱穿乱戴,而是有讲究的,以体现不同的身份与地位,为此有一套很复杂的衣服鞋帽标准制式。但当时“天下凶荒,资财匮乏”,完全按礼仪规范来就会增加很大负担。曹操亲自动手发明了一种帽子,这种帽子用材很普通,只是通过颜色来“别贵贱”,既实用又节约。《宋书·礼制》记载:“拟古皮弁,裁缣帛以为帢,合于简易随时之义。”曹操对子女们的穿戴等要求也极为严格,有时甚至到了苛刻的程度。

曹操还禁止厚葬,下令“公不得复私仇,禁厚葬,皆一之于法”,要求墓葬不能占用良田,应该“居瘠薄之地”,并且“因高为基,不树不封”。曹操临死前所立遗嘱中,更是对自己的后事进行了具体安排,要求“敛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曹操交代说,天下还没有完全安定,古代的葬仪不必完全遵守,自己有头痛的毛病,很早就开始戴头巾,死后丧服跟平时穿的一样就行。曹操甚至具体规定,文武百官来吊孝只要哭十五声就行,葬礼完毕即脱去丧服,驻守在各地的将士都不要离开驻地,各级官员要认真履行职责;入殓时不必再换衣服,不要用金玉宝器来陪葬。

对于曾服侍过自己的宫人如何安排,曹操也进行了交代,除了留下一个“分香卖履”的典故外,还要求她们如果无事可做,可以学着纺织丝带,做些鞋子卖。曹操交代儿子们说,他一生为官所得的各种绶带都存放在库房里,留下来的衣物存放在另外一个库房,不行的话你们兄弟就分掉吧。

(《中国发展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