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志康: 专挑“硬骨头”啃

2024年09月05日

▲周志康为患者手术

如果说骨骼让人拥有运动的力量,那么关节则为人提供了运动的支点。人体一共有206块骨头,明确命名的关节有78个。小小的关节连接着坚硬的骨骼,让其得以活动自如。

阿基米德说过,给他一个支点,他就能撬起地球。作为一名医生,为了让患者“行得端、坐得直”,周志康跟骨头“较劲”将近30年。

1.啃最硬的骨头

关节炎是最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共有100多种类型,其中最常见的是骨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同时,关节炎也是世界头号致残性疾病,发病率极高。有关资料显示,关节炎在我国的总发病率约为13%,65岁以上人群中的50%患有不同程度的关节炎。而周志康所在的市中心医院关节外科,就是专门跟关节炎“作对”的科室。

1996年,从长治医学院毕业的周志康带着对医学的一腔热血,进入市中心医院骨科工作。为了进一步提高自身能力,追求更为精湛的医术,其间,他曾前往北京301医院交流学习。随着专业技能的拓展,周志康越发感到自己身上的重担:“每次看到患者那双期待的眼神,我就越发感到必须全力以赴,容不得一丝的马虎与疏漏。”

2016年,为丰富学科内涵建设,规范疾病诊治,市中心医院成立了多个跟骨科相关的亚专业科室,关节外科就是其中的一个。2021年,当时,已经在原科室待了23年的周志康完全可以选择留下来,循序渐进地继续“成长”。但为了整个骨科的集团发展,院领导找到周志康,希望他接过关节外科的重担。这意味着,50岁的他要跳出舒适区,二度“创业”。对周志康这样的资深医生来说,他既擅长创伤骨科手术,又精通关节手术,让他选择一个专业而不再涉足另一个领域,对他来说确实是一种痛苦的抉择。

没太多考虑,周志康接过了担子:“作为一名党员,要接受组织的安排;作为一名医生,只要能看病,哪里都一样。”

有效关注和关爱关节炎患者,使每位关节炎患者都能获得最大程度的帮助——周志康以独有的敏锐把这看成是一项有着医者情怀的使命和事业,也将其视为整个科室发展的突破口和巨大机遇。因此,周志康和关节外科走向了备受瞩目的舞台中心。

周志康提出,关节外科专注于突破重点领域,将膝关节和髋关节手术确定为科室的重点发展方向。改革必然伴随阵痛,也必须经历阵痛。周志康表示,虽然这个过程是痛苦的,但最终的结果令人欣慰。通过一系列制度建设和完善,团队对科室调整和发展方向的意识开始转变,逐步形成了认识深刻、方向一致、行动合力的发展局面。

2.做患者的“支点”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是每一位医者的职业誓词,更是崇高医德和无私精神的映照。在周志康身上,他将这份热爱化为身体力行,为患者撑起生命的支点,他也跟患者建立了超越医患关系的深厚友情。70岁的谷奶奶就是其中一个。

谷奶奶是我市临猗人,数年前跟随家人在澳大利亚居住。2023年,谷奶奶双膝疼痛。家属带着谷奶奶跑了澳大利亚的好几家知名医院,诊断结果一致——骨关节炎,需要进行膝关节置换。

一番询问后,谷奶奶得知,澳大利亚最顶尖的医院每年开展此类手术仅100例左右。这让也从医的她犯起了嘀咕。利用回国探亲的机会,谷奶奶找到了周志康。

“在膝关节骨关节炎初期靠用药和物理治疗可一定程度上缓解疼痛,但由于软骨磨损不可逆,用药只能止痛并不能改变磨损进程。当疼痛反复发作,或是关节腔内出现了游离碎片,就表明可能需要进行膝关节置换手术了。您这个手术难度不大,我们每年要开展1000多例。”周志康耐心、仔细地谷奶奶介绍了相关情况。

1000VS100,经过一番全面的比较,谷奶奶选择相信祖国,相信家乡。2023年9月、2024年5月,谷奶奶分两次在市中心医院关节外科进行了两膝的关节置换。术后,谷奶奶膝关节伸屈正常,行走自如,完全恢复了正常的行动能力。

记者采访时,已经返回澳大利亚的谷奶奶在微信告诉周志康:“我目前已经去过80多个国家。这次手术非常成功。我计划再等一段时间,身体彻底恢复了到南极洲看一看。”

“太好了。希望您到时站在南极,帮我立个小旗子,上面写上‘此膝关节置换手术由中国山西省运城市中心医院完成’。”周志康开玩笑说。

谷奶奶能够有勇气到南极一游,背后离不开周志康的独到之处。

在关节外科的病房,你常常能看到这样一幕:刚刚走下手术台或者坐诊结束的大夫主动走到患者床边,指导康复功能训练及床边康复治疗。这是周志康到关节外科之后定的新规矩。

“手术不是重点,康复十分关键。”周志康说,因为康复决定置换的效果,如果只注重手术,不注重康复锻炼,那手术效果可能就要大打折扣。为此,周志康要求,包括他在内的所有医生,必须要为自己主管的患者亲自做康复锻炼并指导患者家属如何进行康复锻炼。

因此,在关节外科,医生们都身兼多职,既要动手术,还要做康复。一个个鲜活、神奇的康复案例,一声声真切、感激的话语,让周志康及关节外科很快获得同行的认可、患者的信任。该科每年开展膝关节置换术超过1000例,在全省医院名列前茅。

就在记者采访前不久,一家省级医院的主要负责人得知这一情况后,专门叮嘱相关科室:“要从运城取经,一家地级市医院的手术量能做到这么大,肯定有不一样的地方。”

3.赶最“心”的潮流

“拉钩”“S弯”“骨锤”“骨水泥”“线剪”……手术台上,周志康像名“战士”,灵活自如运用各式器械,为患者解除病痛。已经“知天命”的他用半个世纪一直在做一件事——当一名好医生。

但在2023年4月的一天,周志康完成了一台特殊的手术——我市首例机器人辅助膝关节置换术。术前,周志康带领团队通过CT扫描,将CT数据输入机器人电脑,进行术前规划,并依托机器人智能化手术规划系统,对术中截骨量及假体型号、安放位置等进行精确测量,为患者制订个性化的手术方案。手术过程中,该团队使用机器人进行辅助测量、采点配准、机械臂精准截骨等操作,按照标准操作流程,成功完成手术。

周志康说,机器人关节置换手术具有多方面优点:无须开髓,可减少创伤及出血;个性化手术规划,能实现精准定位,操作无须反复……该例机器人辅助膝关节置换术,真正做到了定位更精准、截骨更精细、数据更精确。

从“大刀阔斧”到“精雕细琢”,关节外科手术场景发生巨大变化的背后,是周志康多年来积极钻研的勇气和毅力。

近年来,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的进步,将医学带入了新的时代——智能医学时代。智能医学的崛起,改变了传统的医疗手段,甚至医疗模式,成为医学创新和改革的强大动力。

如同7年前的二次创业一样,周志康又一次选择了从“心”开始。“无论时代怎么变化,医者的初心和使命都不曾改变——为患者看好病。任何行业都是在迎接挑战的过程中得以发展和提高。只要我们顺势而为、勇敢面对,新技术便不再是‘拦路虎’,而是成长的‘助燃剂’。”

如今,关节外科已经可以成熟开展全膝关节置换术、髋关节置换术、股骨头置换术、单髁置换术、髋关节翻修手术、膝关节翻修手术、肩袖损伤修复术等,向“智能、微创、精准”发展的脚步已势不可当。

记者 王耀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