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05日
最近,读《孟子》之《离娄篇》,颇有心得。
善与仁义,是孟子强调的天地正道、人生原则。大中华几千年文化、文明、政治的成风化俗,已经把善和仁义刻入民族精神,立成道德标杆,设为评判标准。于是,除开极个别没脸没皮的真小人之外,绝大多数人都会坚持善和仁义的价值取向,哪怕是一肚子坏水的人,也会自我标榜善和仁义,也会以善和仁义要求别人。
孟子看不上这些把善和仁义作为名词、当成工具的行为。在他看来,施行善和仁义,有表面派,有真心派。只有秉承本心本性、响应内在需求的善和仁义,才是真正的善,才是有影响力、能打动人的善。所以,孟子说:“以善服人者,未有能服人者也;以善养人,然后能服天下。”以善自居,把善摆在显眼处、用在规训他人时,指望通过小恩小惠收买人心,是不会得逞的;把善放在心里、体现在行动上,以善言善行熏陶他人、服务社会,才会得到大家的认可。
孟子还说,人跟禽兽的差别其实很小,一般人几乎泯灭了这点差别,君子则非常看重并始终恪守这点分别。我们常说,人是动物,有动物的野性、欲望与本能;与那些没有人情味儿的人相比,动物更懂感情、更通人性。人之异于禽兽,很重要的一点是基于理性的善意,这是高级智慧,是我们要特别珍视、始终存养的人性亮光。记住,这点光亮像旷野里的烛火,能够照亮一小片,也很容易被吹灭,要小心呵护。道德本身就是价值。一个人,应该懂得事物的规律,理解人伦的原则,顺着内心的仁义之火去行动,而不是把仁义当作一种工具、一种手段去使用。
孟子用古代先贤举例说明什么是假招子、什么是真善行。他说,大禹讨厌喝酒而喜欢好的言论,商汤王选用贤才不拘泥于常规,周文王对待百姓总是首先抚慰受伤的弱者,周武王不对亲近的人偏听偏信、不对疏远的人另眼相待。这些明君圣主,是真实行善、天下归心的典范。
而以大臣而言,辅佐了文王武王、奠定了八百年基业的周公旦,他一心向夏、商、周三代君王学习,一心继承大禹、商汤、文王、武王的事业,所谓“思兼三王,以施四事”。如果有不合于当时情况的,便会认真思考,白天没想好,夜里接着想;要是想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便会坐等天亮,以便尽快付诸实施。夜以继日、通宵达旦这两个成语就是这么得来的。
只有像尧、舜、禹、周公那样,不管台前还是人后,不管白天还是黑夜,始终如一地施行善和仁义,不求所得而无所不得,这才是实打实的善和仁义。
(《河池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