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24日
□赵盛基
行道树,司空见惯。殊不知,它的起源与一个叫韦孝宽的人有关。
1600多年前,道路两旁是没有树的,为了便于计算里程,每隔1里堆积一个土堆,走过多少个土堆就知道走了多少里路。据《资治通鉴》记载,公元553年,功勋卓著的军事家、战略家韦孝宽被派往雍州担任刺史。到任后,韦孝宽到辖区各地走访,体察民情。在巡查的时候,韦孝宽发现了一个问题,虽然土堆很容易识别,但是一旦天降大雨,就会遭到损坏,需要组织人力、物力进行修复,不但增加了国家开支,也加重了百姓的负担。巡查中,他也听到了老百姓的怨言。他问老百姓:“能不能想个办法,不让土堆损毁?”老百姓答道:“一直都是这样的,年年修,年年毁,能有什么办法?”
巡查回来,韦孝宽始终放不下土堆损毁的事,下决心解决这个问题:能否有个一劳永逸的办法,不再劳民伤财?韦孝宽不愧是个聪明人,不但打仗机智过人,而且管理上也是一把好手,他很快想出了办法,立即下令,雍州境内所有官道上的土堆一律种植槐树,代替标记里程的土堆。结果,槐树自然生长,生生不息,再大的雨也不会被损毁。
韦孝宽的做法受到了老百姓的广泛欢迎,树木不但给他们减轻了负担,还能遮阳,行人可以在树下歇息、乘凉。
朝廷得知此事,很是赞赏,迅速在各地推广。一时间,全国各地掀起了在道路两旁植树的活动。后来,经过逐年演变,不断改进,不断发展,就成了今天的行道树。(《滕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