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28日
□刘阳
转眼间,母亲离开我们已近3年。3年来,我的内心一直沉浸在深深的思念中,不能自拔。
母亲名为王玉花,生于1951年农历二月十六,祖籍河南,自幼随外公、外婆举家迁移到运城谋生,曾住盐湖区老东街杨氏巷,后又搬到王范乡杜西庄村务农。后来,大家返城时,母亲因不舍父亲和我们姊妹四人,放弃了回城机会,在杜西庄村务农一生。虽然母亲只是千千万万普通农民中的一员,但她身上优点和品质,始终在我心中萦绕,成为我心中最高大的树。
母亲是一个勤劳朴实的人。自打我记事起,就没见母亲闲过。小时候,家里耕种30多亩地,那时,农村生产力比较落后,全靠人力、畜力,加之父亲曾担任民办教师和大队干部多年,家庭务农的重担更是压在了母亲肩头。她既要下地干农活,还要洗衣做饭、养猪喂鸡,照顾一家老小吃喝拉撒。农闲时,还要纺线织布,做鞋裁衣,一年到头,难得闲暇。但她每件事都能做得井然有序、有条不紊。母亲是一个利索、能干的人,人缘也极好。记得小时候,过年“煮油”(炸麻花)或是谁家有红白喜事,都喜欢请母亲帮忙,虽然经常累得腰酸背痛,但她仍乐此不疲。
母亲是一个勤俭节约的人。她一生非常节俭,从不浪费,一辈子坚持“光盘行动”,家里的剩菜剩饭舍不得倒掉,总是下顿热了再吃,这种节俭的习惯也深深影响了我。小时候,家里共7口人,上有年迈奶奶,下有我们姊妹4人,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全靠父母二人土里刨食,家庭情况可想而知。幸有母亲勤俭持家、精打细算,一家人生活才得以维系。记得15岁以前,两三年才能添置一身新衣服,而我们恰恰又都处在长身体的年龄,往往是过年衣服还没舍得穿,第二年就小了,母亲只好在短了的裤口和袖头上接上一截,让我们继续穿。每年大年初二,一起回外公外婆家走亲戚时的穿着打扮总让我有很大的落差感和自卑感,以至于总是把手藏在身后,生怕别人看见自己衣服袖口是短了接上的。母亲也看出了我们的心思,暗自伤心。为了过年时能给我们每人置办一身新衣服,她从此更加勤俭节约,她自己却数十年未添置过新衣。
母亲还是一个爱干净的人。在母亲的打理下,家里从来都是窗明几净、有模有样的。现存的老宅是1987年建的,看起来有些简陋,但母亲总是收拾得十分整洁。多年来,她坚持黎明即起,洒扫庭厨,无论是烧火做饭的柴火灶台、风箱案板、锅碗瓢盆,还是家里的窗台玻璃、犄角旮旯都被打扫得一尘不染,就连门口的巷道、屋后的台阶都要每天清扫。记得她常说:“做饭和面要做到‘三光一净’,即盆光、手光、面光和整体洁净。”这些好习惯同样深深影响了我们。
母亲更是一个自强自立的人。她一生从不愿麻烦别人。记得母亲在世时,经常说“能动时就好好活着,万一有一天不能自理了,就干干净净地走,不要拖累儿女。”没成想,她的话还真的应验了。前一晚睡觉时,看起来还好好的母亲,在半夜悄然离去,连一句话都没有留下。与母亲相濡以沫一辈子的父亲经常说:“你妈走得太早了,太急了。”我的外公、外婆都是活了九十多岁的长寿老人,这与母亲和姨姨、舅舅们的精心照顾也是分不开的。
因工作原因,我曾帮助组织过上千名老人赴北京等地旅游观光,但每次动员母亲去,她怕我们花钱,总能找出不去的理由。没带母亲去北京,也成为我最大的遗憾。
每一个母亲都是平凡而伟大的,我的母亲也不例外。母亲,如果有来生,下辈子,我还做你的娃。让我们相约一起去北京,去看天安门前高扬的五星红旗,登那雄伟的八达岭长城,一起领略新时代国富民强的美好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