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学步”学的是什么步

2024年11月06日

□张港

现在对“邯郸学步”的解释是:有一个燕国人,到了赵国都城邯郸,看到那里的人走路姿势很美,就跟着学了起来。结果不但学得不像,而且连自己原来的走法也忘了,只好爬着回家。

实际上,这个人并不是因为邯郸人走路好看才去学的,邯郸学步另有原因。

“邯郸学步”出自《庄子·秋水》,是庄子驳斥辩论家公孙龙的话,原文为:“子往矣!且子独不闻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

了解了古代的礼法,问题就明白了。

《礼记》成书于周代,是一部专门规范礼法的书,人们饮食起居等生活细节都得按着书中所说的去做。其中的《曲礼》篇是讲举止的,有许多是关于走路的规矩,如“见父之执,不谓之进不敢进,不谓之退不敢退”“帷薄之外不趋,堂上不趋,执玉不趋”……

这样多关于走路的礼法,不经过学习是掌握不了的。其实,不仅仅是寿陵青年,当时所有的贵族青年都得先学走路。而邯郸是赵国的国都,是个最讲礼仪的地方,所以小城邑的寿陵青年才到邯郸学走路。

学习走路,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鸣玉佩。《礼记·玉藻》:“既服,习容,观玉声乃出。”穿好衣服后,还要复查一下自己的容貌,听听佩玉发出的声音,然后才能出门。《礼记·玉藻》又说:“古之君子必佩玉,右徵角,左宫羽,趋以《采齐》,行以《肆夏》,周还中规,折还中矩,进则揖之,退则扬之,然后玉锵鸣也。”通过走路的步伐加上“揖”“扬”等手的动作,使玉发出的声音能够配合《采齐》《肆夏》的节奏,玉发出的声音应该是极好听的。

也正是因为走路这样难学,那个寿陵青年才没有学好。为了面子,寿陵青年只好匍匐着回家了。

(《科教新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