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1日
文物名片 主角:蟠螭纹四凤钮盖铜方壶 出生时间: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 尺寸:通高46.5厘米、口边长13厘米、底边长14.8厘米 藏宝地:运城博物馆
□记者 王捷 文图
在运城博物馆,青铜器并不少见,但是有一件珍宝,因形制有圆有方、庄严气派、工艺精湛,颇引人注目。它就是来自春秋时期的蟠螭(pán chī)纹四凤钮盖铜方壶。
如果仔细品赏,你一定会不由自主地感叹古代工匠技艺的精湛与华美。这件方壶整体器型完整、造型别致。它的壶盖为方形,上面的壶钮,也就是方便人们使用时提起壶盖的部分,为四只凤凰。凤凰钮是一种常见的装饰元素,美观漂亮,又象征吉祥、美好等寓意。
壶钮一般有球形、桥形、瓜柄形、树桩形、动物形等,可谓种类繁多,既体现了实用性,又美观大方,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审美意趣和文化内涵。这件方壶的四凤钮,就完美呈现了这一点。
从盖子接着往下看,方壶有着“长长”的脖子,接着是鼓起的腹部,最下面是方形的圈足底座,增加了壶的稳固性,也使其更显庄重。值得一提的是,腹部还设置了四个兽型的铺首衔环。铺首衔环,是中国古代一些器物上的附件,如今大门上的环形饰物就是铺首衔环,大多是兽首衔环之状。
兽首衔环早在商周铜饰上就有了,是兽面纹样的一种,有多种造型,嘴下衔一环。资料显示,商代铺首衔环多用于祭祀,也因此上面的纹饰有“驱邪镇宅”“祈福守御”之意。早期的铺首衔环主要铸造在青铜器上,具有器物装饰和提手作用。汉代以后,铺首衔环才渐渐从青铜器、陶器、画像石、墓门等物体上拓展到建筑上,明清时期成为人们寻常使用之物。
这件方壶的铺首衔环制作,明显比其他青铜器的精致得多,不是光秃秃的圆环,而是有独特的纹路设计。与双铺首衔环相比,四铺首衔环在春秋器物中非常少见,彰显这件方壶的珍贵性。
方壶壶身所施的蟠螭纹同样十分精美。清晰可见的纹饰与无纹饰的光面有规则地交错分布着,留白得当,避免了纹饰造成的繁复,给人一种视觉上的舒适和震撼。四条边棱线条流畅、棱角分明,又让人感受到一丝圆弧的柔韧和优美。
蟠螭纹是中国青铜器上一种常见的纹饰。结合《现代汉语字典》和古代文献中的记载,蟠字有“环绕、盘伏和屈曲”之意。《说文解字》中说:“螭,若龙而黄。北方谓之地蝼。从虫离声,或云无角曰螭。”螭,是指无角的龙。蟠螭纹,也就是以这种无角的龙作张口、卷尾、盘曲状来绘制的纹饰。
查阅资料可知,在春秋时期,青铜器是政治和权力的象征,主要用于祭祀,因此需要具有较强的视觉震撼力。于是,现实中具有攻击力的蛇、虎等兽,成为匠人们制作的首选,最终创作了当时流行的兽面纹和蟠螭纹。这些形象就像模板一样,装饰在各类青铜器上,以展示拥有者的威严和地位。
纵观这件方壶,整体造型华美庄重、雄伟气派。更为珍贵的是,方壶的盖口一侧还带有铭文,因锈蚀严重,只识“釜”字。
壶在古代主要用于盛酒和盛水,始见于商代,西周壶一般为圆形,春秋壶多扁圆而方,战国壶则有圆形、方形、扁形等多种形式。春秋时期,这种方壶多用于盛放美酒,是贵族在宴饮等场合使用的高档酒具,具有礼器的艺术价值,也表明了使用者的身份、等级与权力。
可以确定的是,这件蟠螭纹四凤钮盖铜方壶作为春秋时期的一种量器,对后人研究春秋时期青铜铸造工艺和古代量器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早已不单纯是一件青铜器,而是一件艺术品,盛着两千多年的时光,沉淀又沉淀,带着这份醇香感染我们、激励我们,也让这份文明和艺术,恒久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