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2日
▲学习舞龙技艺
□记者 陈怡霏
课间能做些什么?解一个鲁班锁、打一套形意拳、编一个中国结……当下,我市不少学校开展了主题多样的非遗活动,不仅丰富了课余生活,还不断引导孩子们深耕优秀传统文化,在文化传承、立德树人等方面下足功夫,进一步让五育并举落到实处。
在刚刚结束的2024年山西省形意拳公开赛上,永济市实验中学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据该校小学部校长樊红娟介绍,成绩的背后源自该校将形意拳这一非遗项目固定为校园的日常活动。
“我们开设了形意拳社团,面向全校学生,利用每天晨练和下午的活动时间,邀请形意拳非遗传承人为孩子们现场授课,确保他们在拥有专业指导的前提下,一天至少可以练习50分钟。”樊红娟表示,现在社团已经招收了近百名学生,“通过这项体育运动,孩子们正在不断加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从“进校园”到“驻校园”,非遗不仅留得住,其育人功能也得到了进一步显现。“现在我已经学会一整套拳法,它让我越来越有成就感。”来自永济市实验中学的学生文浩荣说,“老师告诉我,形意拳起源于永济,我为我的家乡感到骄傲。”
“每天的站桩虽然很累,但让我知道了坚持的力量,只有打牢基础才能出拳有力。”学生景诗博说。
从“习本领”到“学文化”,孩子们在非遗的广阔天地间自由探索,变得更加自信。在盐湖区东郭镇蚩尤村的蚩尤文化园内,小学生张田姝言正在体验结绳记事和非遗战鼓等活动。“我觉得古人好有智慧啊,可以通过绳子代替文字,用音乐表达对生活的向往,这让我对那段历史充满好奇。”张田姝言说。
何女士的孩子就读于盐湖区实验小学,她告诉记者:“自从孩子参加了鲁班锁的兴趣社团,每天和同学在一起研究怎么更快‘解锁’,手机玩得少了,思维更加灵活了,还自学了相关的榫卯结构知识,现在已经是一个小小‘建筑迷’了。”
除了义务教育阶段外,当下,还有更多专业的非遗课程走进高校,不仅在美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还为职业教育插上了“金翅膀”。在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晋南民间布艺、掐丝珐琅釉画等非遗项目已成为该校的亮眼名片,通过打造省优秀传统文化艺术教育基地,越来越多的学生在这里学习传统技艺,找到就业方向。
从“开视野”到“促就业”,非遗课程正绽放迷人的光彩。“我们在运城幼师高专开设了专业的掐丝珐琅课程,已经招收了五六十名学生,计划朝着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进行培养,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也为非遗技艺的传播打造一批高素质人才队伍。”省非遗大师梁文平说。
据了解,我市目前拥有国家级非遗项目28项、省级非遗项目183项、市级非遗项目413项。面对如此丰富的非遗资源宝库,如何在保护与传承中将其转化为教育优势,值得关注,引人深思。相信在家校社的共同努力下,非遗文化在绽放新光彩的同时,也能让更多学子从中学习和感悟非遗背后的精神力量,厚植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