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谈古代取暖费

2024年11月12日

□蔡璐

在严寒的冬季中,气温逐渐降低,许多地方开始提供暖气以抵御寒冷。说起供暖,自然要提到取暖的费用。与我们现代将取暖费交给供热公司的方式不同,古代的取暖费是由朝廷统一分配的,而且仅限于统治阶层和官员享用。在古代,官员的俸禄包括俸银、禄米和柴直银三部分,而柴直银实际上就是朝廷在冬季为官员们发放的“供暖费”。

取暖费的发放在宋朝时就已经颇具规模。一般是每年农历十月开始发放,直至次年正月。最高级别的官员如宰相和枢密使,每人可以领取到200秤木炭,其余官员则100秤、30秤、20秤、10秤不等。而宋代的一秤,相当于如今的二十斤。以宰相为例,每个冬天能领到四千斤的木炭,这还不算平日里烧饭用的木炭,每个月还能另行领取。明朝时取暖费从发放木炭改为直接发放现银,称之“柴薪银”;而到了清代乾隆时期,取暖费更是多得惊人。当时宫中的取暖费是按日领取,就拿后宫来说,最高级别的皇太后一天就能领到一百二十斤,而一般的妃嫔也能领到六七十斤,其他皇子皇孙的取暖费同样也非常庞大。若要再计算整个冬天需要取暖的时日,取暖费的数量足以让人瞠目结舌。

说完取暖费的数量,古代发放取暖费的机构也颇值得一提。明朝时称其为“惜薪司”,专门管宫中所用柴炭及二十四衙门、山陵等处柴炭的供应;清朝时则改名成了“营造处”,内设“薪库”,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专门负责供应煤炭;另一部分管理“取暖费”。

古时取暖费虽然在达官显贵那里供应充足,但对于平民而言简直是奢望。就拿煤炭来说,虽然北宋时开始普及,但价格依旧非常昂贵,大多数人都难以承受。冬天的时候,一些穷苦的百姓没有取暖工具和燃料只能受冻,甚至有的被活活冻死。

到了清朝中后期,西方工业革命的成果开始逐渐传到了中国,其中就带来了一些可以制煤的机器,一时间极大提高了煤炭的效率和产出,这才使煤炭的成本降到了普通民众能够承受的范围。此外,各种新型燃料的出现,如煤球等也极大充实了燃料市场,丰富了百姓的选择空间。而且,官府在这时也开始放松了对煤炭的管控,使得京城开始出现了一些煤炭的私营售卖点。在这些因素共同的推动下,普通百姓终于能安心过个暖冬了。

(《今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