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2日
□夏明亮
杨力舟,山西临猗县人,曾任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全国政协委员等职,是当代画坛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国画大家,代表作有《太行铁壁》《太行烽火》《黄河在咆哮》等。
20世纪60年代初,正在西安美术学院上学的杨力舟,读了著名作家孙谦的报告文学《大寨英雄谱》,深受大寨精神的感召,总想亲身到大寨去感受一番,见识见识他心目中的劳动英雄陈永贵、贾进才、宋立英、郭凤莲等是何等人物。
后来,杨力舟读到著名作家李束为的报告文学《南柳春光》,得知在晋南专区也出现了一个大寨式的先进集体,就是与家乡临猗县相距只有一百多公里的绛县南柳大队。读完这篇四五万字的报告文学,他又一次动了心。于是,趁着1964年暑期放假,他与同班女同学王迎春(1966年与杨力舟结婚,后来也成为中国著名国画家,曾任国家文化部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赶到南柳大队,加入了与当地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的行列。
当时,中共晋南地委决定在南柳召开现场会,绛县文化馆副馆长赵树铮奉县委指示正在南柳设计布置“南柳大队学习毛主席著作事迹展览”。听说有两位西安美术学院的大学生来到南柳,他十分高兴,找到杨力舟、王迎春,热情邀请他们参与现场会的设计布置工作。在交谈中,得知杨力舟在大学专攻油画专业,赵树铮就与杨力舟商量,让他根据对南柳的观感画一幅版面,题目就叫《南柳全貌》,“怎么样?”杨力舟爽快地回答:“没问题!”不几天,杨力舟画的版面就完成了,画面上那高高耸立的村堡,错落有致的村舍,春风轻拂的杨柳,既自然和谐又生机盎然。社员们上下工路过,纷纷驻足观赏,大家都说,大学生画得就是好!
这年的8月18日,晋南专区南柳现场会隆重召开,中央和华北局及北京、天津、河北、内蒙古等多个省市区相关负责人参加会议,时任昔阳县大寨大队党支部书记陈永贵也应邀到会传经送宝。
杨力舟和王迎春对陈永贵仰慕已久,早就有当面拜访为其画像的想法。得知自己心目中的劳动模范到南柳,他们立即慕名而来,直奔陈永贵休息的里间屋子。在外间,随行的一位新华社摄影记者拦住他们问:“你们来这里干什么?”他俩异口同声地说:“我们想见见老陈,给他画个像。”里屋炕上刚刚躺下身的陈永贵听到话音,马上回声:“什么事?画个像,可以,可以!”只听嗵的一声,陈永贵就从炕上跳了下来,大步走到他俩面前。
他们怀着激动的心情,顾不得与陈永贵多加寒暄和交流,立即请陈永贵坐在一把椅子上,开始了紧张的素描。用炭精棒既勾线又皴擦,不到半个小时,两人各自给陈永贵画好了一幅素描头像,然后请陈永贵签名。陈永贵看着画像十分高兴,拿起炭精棒写了“陈永贵”三个字,一边写一边说:“这是最近才学会的三个字。”
杨力舟后来回忆说:“这一次难得的写生,凝结着我们对大寨人的敬仰,升华了我们对大寨精神的观感。大寨的代表人物陈永贵给我们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中等个子,精明果毅的气质,棱角清晰的脸部轮廓,体力劳动者固有的骨骼和肌肉特征,厚厚的嘴唇和满脸交织有力深如沟壑的皱纹,头顶还拢了块白毛巾……很遗憾,当时太着急,没有给他戴上毛巾。而且在给陈永贵画像的过程中,我们心里涌动着一定要揭示出中国农民人格之所在的激情。”(杨力舟《忆昔<挖山不止>》)
后来,杨力舟和王迎春以这次给陈永贵画的素描像为基础,创作了水墨写意画《挖山不止》,再现了以陈永贵为代表的大寨人不畏艰难、战天斗地的生动画面,成为20世纪70年代在全国反响很大的画作之一,不仅被列为1973年全国美展的重点推荐作品,在各大报刊频频发表,而且人民美术出版社和山西人民出版社还将其印刷成单幅画广为发行,联合国和日本画展也将这幅作品列入其中。在确立二人在画坛的地位和影响方面,《挖山不止》是一件不可替代的作品。
从技巧上看,当时《挖山不止》这样的大幅塑造人物的国画是绝无仅有的,画面生动,抓住了人物瞬间的神采。正因为如此,时过境迁依然抹不去它的艺术价值,直到近半个世纪后的今天,数部中国美术史著作中仍然为它留下了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