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2日
□奚耀华
乾隆五十五年,江南名伶高朗亭率领三庆徽班从大运河南段重镇扬州出发,浩浩荡荡沿河北上,专为乾隆帝80大寿而来,当他们肩挑手提登上张家湾码头的那一刻,便拉开了一出大戏——“徽班进京”的序幕。
之后,启秀、四喜、霓翠、和春、春台等徽班也相继入京,与三庆班一起反客为主,占据了京城戏曲舞台的大半壁江山。在后来的演出过程中,经过数次整合兼并,最终形成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而陕西巷一带,即是他们在北京最初的落脚之地——三庆班住到了韩家潭(今韩家胡同),四喜班住到了陕西巷,和春班住到了李铁拐斜街(今铁树斜街),春台班住到了百顺胡同。四大徽班的入驻,宛若初日破苍烟,冲淡了这里清吟小班弥散的脂粉香霭,原本的风月之地开始飘出缕缕清新的风雅气息,这气息穿过大栅栏,渐渐在北京漫延开来。据记载,当年仅在陕西巷住过的戏曲名家就有张紫仙、孔元福、白云生、李砚农、陈芷香、侯永奎等十余位。
徽班在京城粉墨登场后,以精湛的演技和亲民的剧目,很快赢得了观众的认可,特别是高朗亭,虽然年事已高、体态发福,但仍靠着高超的技巧,将旦角人物演绎得惟妙惟肖,“一颦一笑,一起一座,描摹雌软神情,几乎化境”,令戏迷折服。自此,北京的戏曲艺坛日渐兴旺,戏班也日渐增多,仅前门外就有13家,昆声弹唱不绝于耳,以致出现了花雅之争的局面。徽班也在原来演出风格的基础上,融合了京、秦二腔特点丰满自己,同时打造各班底演员的特长,逐渐形成了“四大徽班各擅胜场”的格局:即三庆班的轴子(大戏),四喜班的曲子(昆曲),和春班的把子(武戏),春台班的孩子(童伶)。而所谓花雅之争,则是指民间花部(乱弹)与宫廷雅部(昆曲)间的竞奏关系,颇似当年扬州的堂戏和台戏,既有竞争的一面,也有相互吸取的一面,菁芜并陈。(《北京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