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6日
□吉海奎
说到紫禁城,人们都会想到北京的故宫,但我要说的是赵村的“紫禁城”。
赵村位于新绛县万安镇的最边缘,这里少了城市的喧闹,多了世外桃源的清静。南有峨嵋岭为屏障,北有汾河水做后盾,东可看日出,西能望黄河,是个有悠久历史的古村落。
传说很早以前这里称坡底村,因这里的先祖曾穴居坡下而得名,后因村庄渐大,王、赵两姓人口居多,改名王赵村。再后来因种种因素,王赵村改名赵村至今。
赵村历史深久,文化底蕴丰厚,历来人杰地灵,物华天宝。村前是峨嵋台地,很久以前经雨水冲刷形成了十沟九道岭,人称“九凤朝阳村”;村北是富饶的汾河谷地,汾水绕村而过。赵村从不缺“山”少“水”,但赵村人历来都低调务实,遇事能退则退,能让则让,有“财”而不显摆,行善而不扬名。过去赵村的古村墙,村门也都是八字回缩在村墙之内的。
传说,明太祖朱元璋流浪乞讨时到过赵村,见赵村地理位置优越:战时可利用沟岭攻守兼备,平时能耕种良田乐业安居;有旱地、水地,适种五谷杂粮;有坡地、沟地,宜栽果树植桑;更有大片的滩地、草坡,适合于发展副业。尤其是此地民风淳朴,村民待人友善,朱元璋就在赵村一寒窑住下了。后来,朱元璋受赵村高人指点返乡投军,最后打下大明江山。
传说是真是假不得而知,但朱家在赵村建有“紫禁城”却是千真万确的。如今“紫禁城”遗址还在,地名仍沿用至今,朱姓的后代也在赵村。为了解赵村“紫禁城”的过去,笔者专门拜访过一位退休老领导。据他所说,他虽生长在柏壁村,但他的祖籍却是赵村,他记得小时候每年都要随大人到赵村去祭祖。笔者还找过本镇一石家庄村籍的老干部聊过,他也来自赵村的朱家,谈到赵村和赵村“紫禁城”里的故事时连说遗憾,因为“紫禁城”的消失留给后人的只剩下说不出的痛。
赵村人都知道朱家祖坟里埋着一位丢了头的皇亲。传说朱家人用黄金给尸身补上了个金人头,曾引得盗墓贼惦记,后不得不平坟防盗。朱家祖坟的准确位置在什么地方,朱家后人知道的都少之又少,但赵村人一直称朱家祖坟所在的那块地方为“金疙窝”。
朱家人什么时候来到赵村,为什么要在赵村建“紫禁城”,现在的朱家后人也说不清道不明,能说清的只有“紫禁城”这个名字和那块地方,以及流传下来的野史传说。
或许这是一段历史记忆的断片,也可能是朱家不能公开于世的一个秘密,我们只能在现存的历史遗迹里去寻找、去推测历史的可能,但谁都不能否认赵村“紫禁城”的存在。
赵村“紫禁城”坐南朝北,坐落在赵村村东南的高崖下,东、西、北三面是由天然断崖形成的围墙,正门朝北,出城门前行两三百米就是现在赵村的东南角村门口,也是当年“紫禁城”的报事门。当时凡进城者,文官下轿,武官下马,待报事人进城禀报后方可入城。报事门门名还在,路还能走,却早已没了当年的传报人。
虽然赵村的“紫禁城”占地面积只有三亩地有余,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它完全就是一个浓缩版的北京故宫的。出了报事门,向东走不远处,还有个打帘坡。过去,皇帝出宫坐轿,轿子都有帘子遮挡,想必打帘坡地名就与那时的出行仪式有所关联。
时空流转,朝代更替。明朝灭亡,赵村的“紫禁城”也随之败落。为了生计,朱家后人最后把“紫禁城”卖给了当时的大户王家,遗憾的是,王家的后人吸食鸦片,这个失落在民间的建筑瑰宝就慢慢地被拆卖完了。后到抗日战争时期,日军为了在此寻宝,把传说中朱元璋住过的古窑也给炸毁了,从此赵村“紫禁城”变得面目全非,一座有几百年历史的神秘建筑,就这样烟消云散了。
现在的“紫禁城遗址”上已建起了新瓦房,听说村民建房挖地基时,挖至几米深处,发现了完好的“紫禁城”地基、清晰的院落轮廓、用多层砖铺就的院子和地下粮仓的痕迹,还有一些残瓮空穴和一个地洞直入南崖深处,洞内因年久塌堵不能进入,洞通何方也无人知道。
在“紫禁城”的南崖之上,有一块平地叫尉家坡,是当年守护“紫禁城”的驻军所在地,也是保卫“紫禁城”的最佳方位。在离“紫禁城”不远的村内,现在还留有朱家井(朱家井一直用到20世纪80年代)和朱府里胡同等古迹和地方名。
赵村是个历史悠久、神秘而传奇的古村落,藏龙卧虎,钟灵毓秀。在赵村这块土地上,流传着与大唐李世民、大明朱元璋有关的故事和传说。从明清时赵村手工制作的贡品官帽,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赵村生产的太阳牌玻璃刀销往全国;从现在的农产品油桃出口到海外,到罗家金刚石带动周边乡镇人走向共同富裕,再到赵村正在开办的农贸一体化服务园区的设计,赵村总是以低调的姿态走在前进的路上,满足社会的需求,努力实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巍巍峨嵋是赵村的脊梁,悠悠汾水是赵村的血脉。正因赵村有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才有今天赵村的腾飞和更加辉煌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