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6日
▲铁艺麒麟栩栩如生
▲正殿影壁砖雕逼真
▲献殿柱础石雕生动
▲正殿檐下木雕精美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提起万荣后土祠,人们首先想到的便是那座因汉武帝《秋风辞》而闻名于世的古楼。斗转星移,几多风雨,这座古楼如今仍伫立在后土祠的“压轴”之处,望着不远处川流不息的黄河,也俯瞰着来来往往的行人。
而后土祠除了以《秋风辞》驰名的秋风楼,还有融佛道儒文化为一体的品字戏台、镇祠之宝宋真宗御书并篆额的萧墙碑、战国时从此道入秦拜相的张仪古道,可谓处处皆亮点。当然,值得细细品味的还有祠内精美的雕刻艺术,即木雕、砖雕、石雕、铁艺等。
嵌在门楣上的木雕
站在正殿前方,稍一抬头便能看到额枋下一组精美的木雕,共分四层,繁复的镂空透雕错落有致,不仅起到承重的作用,更把中式审美发挥到极致。
第一层木雕最有代表性,据说是由一整块核桃木雕刻而成的,其上人物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真实记录了明清时期后土祠一带的风土人情。
最左是一个小人拿着蒲扇,在他身侧有一张床,雕刻的是二十四孝之“黄香温席”。其上是结满一颗颗桃子的桃树,寓意“健康长寿”。挨着桃树的右侧有一座桥,过了桥,三只小羊相互依偎在一起,寓意“三阳开泰”。再右有一扇打开的门,象征着“夜不闭户”。整个木雕最中央是一座凉亭,亭下穿着长衫、坐着喝茶的是主人,身旁围着围裙、搭着毛巾的是仆人。其右侧还有一座凉亭,一对男女正为长者端茶捶背,一幅家庭和美、其乐融融景象。又一座桥过去,一位手拿书卷的书生正埋头苦读,一位婆婆挎着篮正要去赶集。
整个画面中人物、建筑、花木一应俱全,反映了当地人民悠闲自在、安居乐业的美好景象,可以称得上木版雕刻的“清明上河图”。
第二层木雕也极为精彩,最中间有五个小孩在葡萄树下嬉戏,取“五子登科”“多字多福”之意。
第三层则是梅花树上站着喜鹊,树下有两个人坐着品茶,代表“喜上眉梢”。
最上一层,也就是第四层,通体雕刻的各种花卉,花团锦簇,象征“吉祥如意”。
这四组木雕不仅展示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还通过人物、动物、亭台楼阁等元素,生动再现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场景。
民间相传,晋南一带的木匠手艺非凡,出门只带一把刨子和墨尺,凭一身木雕手艺就可以走天下。他们做活十分精细,可以将主家交给的木料一概不剩,即使是边角料也会被打成小板凳之类的物品,绝不浪费木料。这也不无怪乎,后土祠的木雕技艺如此精湛。
刻在影壁上的砖雕
在山西建筑中,无论是寺庙高堂还是普通民居,雕琢精美的影壁都是不可或缺的建筑细节之一,也是不可多得的一道风景。
作为后土祠的“四雕”之一,正殿前两侧的影壁也成为人们到此必赏的风景。影壁左刻青龙,右雕白虎,气势扑面而来。整面影壁由壁座、壁身和壁顶组成,壁座用青砖雕成“几”字形底座,底座上部雕刻卷草纹。白虎为近代仿刻,青龙设计则更为考究。
青龙影壁最上面雕刻倒挂蝙蝠,寓意“福从天降”。壁身砌出框架,上下各砌有多个小方格,上面四小格中分别雕有“琴、棋、书、画”,下面五小格则刻着插花的花瓶、点香的鼎炉等,整体寓意“花开富贵”“福寿双全”“健康平安”。
这些都只是铺排和渲染,整个青龙影壁最引人注目的还是壁身上雕刻的“鱼跃龙门”图案。整个画面大气磅礴,立体感十足,即使历经百年风雨,龙身上的鱼鳞线条仍清晰可见。
走近驻足观看,这条体态矫健的飞龙奔腾在云雾之中,占据了壁身三分之二的面积。龙爪雄劲,龙鼻高翘,龙口怒张,细细的胡须根根分明、飘逸生动,怒睁着的两只大眼俯瞰着下方波涛汹涌的大海,龙尾盘旋在半空中,片片龙鳞被雕刻得清晰可见。在波浪翻滚的水面之上,一条鲤鱼探出头来,鱼头高昂,仿佛也在期盼着自己有朝一日也能“鱼跃龙门”。
整个青龙影壁从上而下,寓意“多才多艺”“鲤鱼化龙”“平安富贵”,均代表了老百姓对子嗣、对生活的美好期望。
除了影壁上的砖雕,后土祠的石雕也毫不逊色。献殿柱础上的子母狮、五虎殿前的蟠龙柱也是形象逼真、姿态万千。
挂在檐头下的铁艺
铁艺也是后土祠一绝。
正殿两侧挂悬的大块铁花,分别雕有八卦图、寿字、脚踩云朵的孩童、二龙戏珠等形象,令人颇为震撼。
在献殿面对正殿两侧的墙沿上,一只铁艺动物——麒麟,精致小巧、惟妙惟肖。后土娘娘又称送子娘娘,民间素有“麒麟送子”的说法,所以这只麒麟更是被雕得栩栩如生,体积虽不大,但尾部毛发细如发丝,根根分明,历经百年而不锈不腐。让人不得不惊叹,古人的一片匠心。
据说,修建后土祠的工匠都是怀着一颗崇敬之心,修建庙宇的同时,也是在为自己积福,大家都十分用心。
这些雕刻和背后的故事也体现了人们对德行的推崇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据《资治通鉴》记载,汉代时,祭祀后土便形成了制度。汉代至宋代,汾阴祭祀一直是与泰山封禅规格相当的祭祀活动。金元时期,后土祭祀由皇家祭祀转变为遣官祭祀;明清时期,皇家祭祀后土的仪式迁至北京地坛,万荣后土祠从此成为民间祭祀场所。民间祭祀,多为祈福求寿、消灾避祸、延续子嗣等,反映了民众朴素的愿望。
万荣后土祠,这座屹立于黄河岸边的古老祠庙,不仅是华夏农耕文明传承的重要象征,也承载着中华民族对大地母亲深深的敬仰之情。
当你走进后土祠,不仅会为古建筑背后的历史所震撼,也会为古建筑屋檐下那些能工巧匠的精巧构思所折服。从榫卯到琉璃,从木雕到铁艺,每一处都在无声诉说着工匠技艺的精湛和劳动人民的智慧,也让今人在历史中感受着河东文化底蕴的深厚。
□记者 杨颖琦 薛丽娟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