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 走

2024年11月28日

□王小伟

人到40岁,走路变成健身活动;到了60岁,走路变成社交活动。这两个年龄段的人都把走路搞复杂了,忘了行走的原貌。

我们沉浸在现代生活基本逻辑中,简直要淹死了。要想获得对走路原初意义的体会,孩子成了一个端口。一个负责任的家长一般总是愿意让孩子多走走路。孩子凭借粗壮的生命直觉,常常走出了一种和成年人完全不同的步伐。

成年人走路,如果不是从A点到B点,那势必就要绕一个圈儿,像得了强迫症,动物中一般只有拉磨的驴才会这么干。但是只有人把这种事儿当成了一种荣誉,互相攀比谁绕的圈多。我楼里有个老李头就特爱干这事儿,清早起来围着一棵歪脖树绕圈,晚年活成了一颗卫星。

孩子走路就不同了。我们经常说孩子是跑来跑去的,三步并作两步的,跌跌撞撞以及流连忘返的。

就跑来跑去而言,孩子们经常走十步退五步,也完全有可能走五步退十步。可见孩子走路并不是起点到终点,有的只是出发点到停止点。孩子也很少强迫性地绕大圈,他们通常会以自己的身体为中心绕小圈或者是以花坛为中心追逐。

就三步并作两步而言,成年人健身特别重视调节呼吸的节奏,努力将呼吸同抬落腿的频率捏合,做到步幅的统一。

这样的努力对孩子来说是莫名其妙的。他们从来不试图控制自己脚步的节奏,甚至常常出现身体和心灵冲突的情况。心里想跑得快,但脚步跟不上。脚步跑得快,心里还没准备好。这就出现了三步并作两步的情况。

就跌跌撞撞而言,成年人走路总是提前做好规划,并且不断地重复单调的路线。不是前后画直线,就是来回绕圈。他非常熟悉路上的障碍物,眼睛总是向前看,很少出现碰撞。

孩子从不计划自己的路线,眼睛也并不总是向前看。他时常回头,时常左顾右盼,在此过程当中也常常会撞上东西。如果很疼他会大哭一场,如果不疼,就哈哈大笑。

就流连忘返而言,成年人从不把时间和精力浪费在路上。路上的一切最好变得透明,虽然下意识地知道周遭事物,却把它们当作不必注意的。

孩子是完全敞开的,他的注意力像网一样撒下去,什么都有可能收获。路边的一束野花,地上的一截树枝,滑梯上的一枚铁钉都可能引起关注和身心投入。正像是诗人泰戈尔注意到的:“孩子,你多么快乐,整个早晨坐在尘土里,玩着一根折断的小树枝。”成年人对树枝大都漠不关心,除非在捡柴火,否则他们只会埋头苦走。

孩子的行走对大人的提示是显而易见的:行走本身不该变成一种工具,它可以既不是通勤,也不是健身,它可以是一项生活。人生路越走越辛苦,跟成年人这种狭窄的生活态度有关。

(摘自中信出版集团《日常的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