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御寒留诗文

2024年11月28日

▲古建筑

▲古人烤火场景

□霍寿喜

三九寒冬,北风吹雪。没有空调和管道暖气的古代,人们如何抵御寒冷?总结起来,只有八个字:因天制宜,顺应自然。

冬季出现大风和雨雪天气,最好的办法是烤火升温和居家不出。宋代大诗人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就是一首遇恶劣天气不出门的宣言:“风卷江湖雨暗村,四山声作海涛翻。溪柴火软蛮毡暖,我与狸奴不出门。”古代取暖,主要靠柴草木炭,用于火炉或火炕,如果柴源充足,室内倒也暖融融,对此,清代何耳的《燕台竹枝词》专门有诗记载:“斗室藏春稳护持,梦回宵漏自迟迟。嵇康煅灶眠虽暖,如此奇温恐未知。”确实,冬日床暖,可梦回春宵。

《绣裤记》是明代万历年间木刻版画插图,其中许多冬季室内画面里,都有一件宽大的六脚火盆架,人们围盆而坐,取暖赏雪,其乐融融。当然,围盆而坐的同时,如果能借着火盆中的火焰烤些吃的,就更有效地利用了热能,《红楼梦》第49回就有这方面的描述:“大雪初霁,大观园里开诗社,贾宝玉和史湘云先烤起鹿肉大快朵颐,随后小姐少爷们赏雪联诗。”“只见老婆子们拿了铁炉、铁叉、铁丝来。”其中的铁炉、铁叉、铁丝,应该都是放在火盆上面的烧烤工具。

在古代,烧炭是一个专门的行业。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卖炭翁》就详细描写了“伐薪烧炭南山中”的卖炭翁的悲惨生活。虽然老人“可怜身上衣正单”,却“心忧炭贱愿天寒”,在牛困人饥中,终于等来皇家买主,但一千余斤的木炭,只值多少钱呢?“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这上等的好炭被太监差役们低价买走,送给皇族主子取暖,而等待卖炭翁的,依然是饥寒交迫。所以,对古代贫苦人来说,首要的是温饱问题,烤火取暖则是一件奢侈的事。

现如今,大街小巷都分布着一些“足浴房”。其实古人在冬季,也喜欢泡脚养生。宋代大诗人苏东坡的《夜卧濯足》,就写尽雪夜泡脚的闲适:“长安大雪年,束薪抱衾裯。土无重膇药,独以薪水瘳。谁能更包裹,冠履装沐猴。”确实,在泡脚水中加点生姜、红花等东西,保暖和养生的效果会更佳。

冬季御寒,饮食也很重要。适当喝点酒,多吃大根菜(如萝卜),就能增强人对寒冷的抵抗力。宋代陈著《周翁留饮酒》中的“茅柴酒与人情好,萝卜羹和野味长”,就道出冬季饮食的一个菜谱。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问刘十九》中也写道:“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刘十九是诗人在江州时的朋友,眼看就要下雪了,白居易邀朋友喝酒,不仅让身体得以温暖御寒,更是情感的辐射,温暖朋友和读者的心灵。

从汉朝开始,古代皇宫和权贵大宅,一直用“花椒涂壁”,从而提高墙体的保温功能,所以皇后的寝宫,一般被称之为“椒房殿”,寓意“花椒多子,子嗣延绵”。古代地理典籍《三辅黄图》(卷三)对此有专门的记载:“椒房殿,在未央宫。以椒和泥涂,取其温而芬芳也。”据传,哪怕外面大雪纷飞,房间里也是温暖如春。

不过,椒房殿终归是皇族和达官贵人的天堂,普通老百姓是望尘莫及的。唐代诗人张孜就用《雪诗》对椒房殿进行讽刺:“其中豪贵家,捣椒泥四壁……岂知饥寒人,手脚生皴劈。”大雪天,百姓受冻受饿,而富豪人家却将花椒糊墙。这首诗,很自然地让人想起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当然,古人冬季御寒,也在穿衣方面下足功夫。很多动物的皮毛都用来做成御寒的衣服,比如狐、貂、羊、鹿、虎等。这里面狐裘应该是比较高档的衣服了。《晏子春秋》里有一段故事说:“景公赐晏子狐白之裘,其资千金。”可见其昂贵。又如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里面有诗句云:“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古代达官贵人可以穿貂皮大衣,但穷苦人则衣着褴褛甚至衣不遮体,《诗经》里就有“无衣无褐,何以卒岁”的诗句;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里也写道:“短褐穿结,箪瓢屡空。”可见,古人冬季穿衣,最能体现阶级和阶层的差异。

(《安庆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