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8日
□胡德坤 王丹桂
新加坡,地处于东南亚半岛区和群岛区水域,扼守连接南海和印度洋的海上交通要道——马六甲海峡的咽喉地带,不仅是东南亚地区海上交通的十字路口,也是东西方海洋贸易必经的航行枢纽。
关于新加坡古称的早期记载有公元前110年班固《汉书·地理志》中的“皮宗”和公元3世纪的《吴时外国传·扶南土俗》中的“蒲罗中国”。汉朝时中国的造船和航海事业有了明显进步,并掌握了季风知识。汉武帝元鼎五年楼船将军杨仆平南越,以及元鼎六年横海将军韩锐浮海平东越,均可从其行军路线(由北向南)与季节(秋冬)推断是利用东北季风航行的。汉武帝时期元封元年,中国开辟了从海上到达印度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南海航线。《汉书·地理志》记载了这条航线。中国的海船从雷州半岛出发,趁着东北季风,沿中南半岛东南和马来半岛东岸向南行驶,当风向转换之际,由都元国穿越新加坡海峡和马六甲海峡,再利用西南季风北上。返航时由印度东南部出发,航行八个月至“皮宗”,再北上行驶两个月到达越南。关于“皮宗”,学术界普遍认同确指马来半岛南端近新加坡海峡处。新加坡海域应是早期海上丝绸之路航线往返的所经之地之一。
三国时期,地处东南沿海的东吴造船业发达,既有战船“艨冲”和“斗舰”,又有最大的“楼船”。其统治者孙权,多次派出强大的舰队去海外访问,其中最重要的一次是派遣宣化从事朱应、中郎康泰出使扶南。据《太平御览》记载:“吴时康泰为中郎,表上《扶南土俗》:拘利正东行,极崎头,海边有居人,人皆有尾五六寸,名蒲罗中国,其俗食人。”“《扶南土俗传》曰:拘利东有蒲罗中,人人若有尾,长五六寸,其俗食人。”许云樵考证“蒲罗中”就是新加坡,“蒲罗”是马来语Pulau的译音,是“岛”的意思,“中”是马来语Ujong的谐音,是“尽头”的意思,“蒲罗中”就是Pulau Ujong,意为“半岛尽头的岛”,显然指马来半岛尽头的新加坡。
唐宋时期,作为室利佛逝属国的古新加坡,位于东西方海上贸易航线的中途,毗邻马六甲海峡南口,成为阿拉伯、印度和中国商人穿越马六甲海峡时的停歇站和补给地,为早期港口的形成奠定了基本条件。(《史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