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说舜帝

2024年11月29日

□祁世坤

《史记·五帝本纪》里说,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是为零应”。零陵,古称零陵郡。唐时,零陵是和永州交互使用的同一地名。柳宗元被朝廷贬为永州司马后,为永州刺史写过《舜庙祈晴文》,为湘沅二妃庙写过碑文。在他的一些文章里,就提到了舜帝之事。

柳宗元在《寄许京兆孟容书》中,说自己“唯以中正信义为志,以兴尧舜孔子之道,利安元元为务”。其意是说,他一心只以先圣们提倡的中正信义为追求的目标,并以此来振兴圣人们所开创和倡导的思想学说,以利于平民百姓的安居乐业为根本任务。

柳宗元终身抱定这样的志向,但他命运多舛,一生坎坷。在《零陵春望》一诗里,他写到“仙驾不可望,世途非所任。凝情空景慕,万里苍梧阴”。他说,望衡山主峰成仙升天的想法是荒唐的,可人世的道路又是这样坎坷,力不能任。自己凝聚了景仰尧舜的心情,向南远眺,只见苍梧山一带,阴雾万里,舜帝又在哪里呢?

柳宗元对舜帝满怀仰慕之情。他在《天对》一文里提到,舜的弟弟象极端仇视舜,同父亲瞽叟一起谋害舜,用放火烧仓、投井下石等手段,企图置舜于死地。但舜都得以脱险,原因就在于舜是圣哲,灾祸不会危及到他自身。尽管象如此狠毒,但舜作为兄长,仍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之后又把象封在鼻地,让他收取贡赋,获得财富。

这是舜在家庭关系问题上以德报怨的表现,把这种道德升华和推广到施政上,就是为政在德。

柳宗元在《天对》中又指出,舜施政善察,修布文德。他让人们在明堂台阶前跳起干羽之舞以示娱乐和平,从而感召了有苗氏心悦诚服地归顺。

柳宗元在《舜禹之事》中,关于尧舜禅让一事写到,唐尧并不是得到虞舜以后,立即把天下交付给他。传说舜30岁上为尧选用,50岁上代天子理政,61岁登临帝位,其间长达31年,这又是为什么?柳宗元的看法是:“吾见小争于朝,大争于野,其为乱,尧无以已之。何也?尧未忘于人,舜未系于人也。”其意是说,如果尧找到舜后,立即把天下托付给他,这能行吗?可以想见的是,说小了这事会在朝廷引起争议,说大了会在民间引起争乱,这样若造成混乱局面,尧也没有办法收拾。原因就是唐尧还没有被人们遗忘掉,虞舜也还没有为人们完全拥护。

柳宗元强调,唐尧选虞舜,虽说是两个圣人间的事,但也必须得到朝野上下普遍的理解和认同,因为当时朝中就有一些大臣(如放齐等人)议论,尧的儿子丹朱开明,可以继承尧的帝位。尧选用了舜,自己就退居幕后,舜知道尧的用意,就尽心竭力地办事,做出了显著政绩。经过十多年的努力,人们都说:“明我者舜也,齐我者舜也,资我者舜也。”意思是说,舜开导和帮助我们,天下那些官吏,都是舜任用的。而这个时候尧已经衰老了,于是人们发问,以前的尧帝到哪里去了,回答是已经老了,隐居起来了。

又过了十多年,提尧的人更少了,这样到尧帝去世的时候,天下人都说,虞舜做我们的君主已经很久了,于是在尧帝的祖庙里,舜帝正式接受了禅让。那个时代的帝王禅让方式,看来应是先经由一种原始的民主推荐,然后还得经过长期的试用,代行天子施政,最后取信于朝野,才能正式继承帝位。

柳宗元在《湘源二妃庙碑》中,又指出父子、夫妇是人伦之大道,而娥皇女英这两位女神都典范地做到了。她们辅佐圣明的虞舜治理天下,内心顺从愚顽的公婆,又从她们的父亲尧帝那里继承了光彩照人的品格,任劳任怨,持家出众,德行没有不好的地方。舜帝出巡南方死在了苍梧之野,两位妃子奔丧而来,悲伤恸哭,也死在了湘源之地,使她们的神灵不得返回故乡。

这也就是柳宗元在铭文里写的:“渊懿承圣,舜妻尧女。德形妫汭,神位湘浒。”两位妃子的神灵被安顿在这湘江之滨的湘源之地,世代受人们的祭祀,成为教化的榜样,彰显着高尚的美德。

柳宗元又在《道州毁鼻亭神记》文中说,元和九年,河东人薛伯高到道州刺史任上,细心考察民风民俗,当他发现了鼻亭神祠后,非常惊讶。这鼻亭祠,就是象祠,是祭祀舜的弟弟象的。对于象这样的人,薛伯高认为按照其德行品质,作为人显得倨傲,对兄残忍无情;作为受有封邑的一方君王,会使官吏贪得无餍。凭着这样恶劣的品质,受着世人的供奉,这不是有损于仁义道德吗?因此他下令立即把这座象祠毁掉,把神像沉入江底,并以此对百姓进行了解释和教化。

柳宗元很赞赏薛公的这一明举,两个河东人想到了一处,就是对待“鬼神”也要赏罚分明。他又称赞薛公此举是“斥一祠而二教兴焉,明罚行于鬼神,恺悌达于蛮夷,不惟禁淫祀,黜非类而已”,即是说拆了一座祠庙,却使两种风俗教化得以倡行,一是使人们有了这个观念,对待“鬼神”也要区分好坏,赏罚分明;二是使当地民族受到教育,能够和睦友善地生活相处,这样就不仅仅是禁止胡乱祭祀、罢黜异类的恶行劣德问题了。

具体到毁祠一事上,似乎流露出柳宗元对舜帝的微词,正是在不该给象以封邑建祠一点上,也说明了柳宗元对舜帝这位上古圣贤及其道德风范的极力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