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03日
◀古代马车 (资料图)
□戚舟
古装剧中,经常看到马车撞人的桥段,不免疑问:古人没有交通安全意识吗?实则不然,古人的交通方式虽以马车为主,但也明白“出行有道、行车有德”的重要性,更有一系列“交规”监督人们安全出行。
先来说说古代“驾考”。先秦时期,车马成为人们极为重要的出行工具,由此出现新兴职业——马车夫。《周礼》六艺中的“御”,就指驾驭车马的技能,其考核标准为“鸣和鸾、逐水曲、过君表、舞交衢、逐禽左”,简单来说,就是要拥有匀速行驶、灵活转弯、避让障碍、安全通过路口和驾车射猎的能力,是不是和今天的科目二、科目三考试有点相似呢?
秦朝还有“吊销驾照”的说法。根据《睡虎地秦墓竹简》中的《除吏律》记载,如果“驾驶员”上岗四年还总是出错,将永久撤销其驾驶资格,还要罚四年徭役并处罚金,十分严格。到唐朝,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驾照”。《唐律》中有“驾马证”“牛车证”“驴车证”之分,“司机”必须到官府备案,且持证上岗,以确保责任到人,提高敬畏之心。
再来说说“交通规则”。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就有人车分流、行人分行的做法。《礼记·王制》中记载的“男子由右,妇人由左,车从中央”就是此意。唐朝颁布了最早的“交通法规”——《仪制令》,其中“贱避贵,少避老,轻避重,去避来”简称“四避诀”,简明易懂,成为当时尽人皆知的“交规口号”。到宋朝,官府还将这“四避诀”刻在石碑上,立于两京诸州要道,和今天的交规标语类似。
清朝还结合天气制定了“交规”。《大清律例》规定,如果下雪天骑马撞伤了人,不仅要赔偿医药费,还得把坐骑赔给伤者。这是为什么呢?因雪天路滑,如果不加大处罚力度,街道上的车马很可能仍然保持原速或快速行驶,增加交通事故发生的可能性。这条“交规”一经出台,不仅减少了冬季的交通事故,也提高了人们“雪天安全行驶”意识。
假如违反交通规定,古人如何处置?
对“飙车”者,《唐律疏议》中说:“无故走车马者,笞五十。”这里的“走车马”就是策马疾驰或者驾车疾行,若敢在闹市中“超速”跑马,可是要挨五十下板子的。宋代处罚更重,且更加细分,《宋刑统》规定:“无故走车马者,笞五十……见血为伤,杖八十……”若“超速”驾车没有造成事故,一律打五十大板,撞伤了人则要打八十下,若致人终身残疾,则“流二千五百里”。
而对“酒驾”行为,历代虽无明文处罚,但人们已有“酒驾有害生命”意识。十六国时期的前赵末代皇帝刘曜,就因“醉驾亡国”成了千年来的“反面教材”。还有《水浒传》中关胜“酒后骑马,不慎坠马得病”的桥段,也体现了“酒驾”的危害性。
(《团结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