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04日
▲▶刘秀柏旁诗词碑:“刘秀古柏曾避难,王莽篡位亦枉然。中兴龙椅此处坐,一续汉室数百年。”
▲牡丹园内“牡丹亭”
□记者 张建群 文图
运城中心城区北郊的舜帝陵景区,古柏森森,古建巍峨,带卷棚的舞台、古意盎然的过厅、沧桑的围墙、古碑林立的穿廊、祈愿平安的大鼓,甚至还有陵庙中的关公祠、敤首祠,含着时光造就的基因和形象,讲述着德圣孝祖舜帝在河东的故事。
运城舜帝陵景区占地面积1778亩,大门外有喷泉广场,两边各有十根高大的汉白玉盘龙柱,气象宏伟。进得门去,两边拴马桩形态各异,有狮子、猴、海东青等,形形色色,引人眼球,与宽敞平坦的甬道一起带游客进入景区中心。
作为德孝文化的重要承载,运城舜帝陵景区内除了古建遗存、舜抚五弦琴雕像等,还有不少隐藏于景区花间水上的文化看点,值得品味。
护柏之人
“舜陵古柏”是景区重要的看点之一,其中夫妻柏与刘秀柏最引人注目。这两棵饱经沧桑的古柏经园林专家测定,树龄均在4000年以上,可谓舜帝陵在河东运城鸣条岗上的真实见证。
司马迁《史记》记载:舜生于诸冯,渔于雷泽,陶于河滨,耕于历山,葬于鸣条。
舜帝陵墓旁有一棵古柏,树龄亦在数千年。古柏无言,年轮有声,它们以特殊的形态记录着发生在鸣条岗上的变迁,也记录了默默保护它们的一代士子。
舜帝陵中的夫妻柏,俗称“活柏抱死柏”,一棵枯柏倾斜于地,身旁另一棵活柏用树身托住了它。因为压力,活柏也有些倾斜,但是在它的主干下,有一座砖石砌就的台子,给这棵活柏以支撑,使得活柏抱死柏的景象可以持续。这块台子的表面镶嵌着一块石碑,碑上有一段文字,记录了附近士人保护古柏的经过。
写这一段文字的人是河东晚清贡士杜居实先生,他在文字的落款中用了号:不华子。不华子先生在碑文中记录了这样一段历史:舜帝庙中的古柏原来很多,因为风雨剥蚀,庙里建筑有所损坏,先后五次砍伐古柏得资修建,多年下来,古柏损失颇多。当年清代名臣阎敬铭游贺村,曾见到一棵40围的古柏,感慨地说应该是秦汉时所栽,太少见了。杜居实告诉他,舜帝陵中50围的古柏都有几棵呢。后来阎敬铭奉旨北上,途经舜帝陵庙,看到古柏,遂感慨杜居实所言不虚。现存已不多的几棵古柏实在太需要保护了,所以砌台留碑,告诉后来人。
舜帝陵庙里,除了护柏人,历朝历代护庙捐善款者也不少。这些富有爱心的人名镌刻于古碑上,是景区里的另一道风景。
小亭故事
平时游舜帝陵,欣赏的是古建和历史。花季游舜帝陵,则可以徜徉花丛,牡丹园、月季园、郁金香园,均小有规模,仅牡丹园内就有姚黄、魏紫、白玉等各种名品,还有一种粉白相间的花,外边的花瓣是粉色,中间却是白色,而且白色的部分紧紧“抱”在一起,与人们手工制作的绢花几乎一模一样。
牡丹国色天香,为景区增添了明媚春光。明媚的花色引人,花圃旁的小亭子也很别致,提醒人们这是一处有文化的花田。牡丹园旁的亭子,顾名思义即为牡丹亭,小巧玲珑,翘角飞檐,别有风致。据镶于亭壁的碑刻记载:二亭原是盐湖区王范乡张董村村内关帝庙献殿前的钟、鼓二楼,其始建于清道光十九年三月,单檐、十字歇山顶、四边回廊。据当地老者讲,村中两楼建成后,颇有巧工,楼中木柱,柱与石础之间有缝隙,摇动木柱,可将手帕平穿过之而楼无恙。钟、鼓二楼因年久失修,丹漆剥落,椽头糟朽,柱石几颓,原有巧工已不能再现。为了保护好这两座古建,经同张董村村委会协商决定,将其迁建至舜帝陵景区神道东西两侧牡丹、月季园内,重新命名为牡丹亭、月季亭,这样既保护了文物古建,又为舜帝陵增添了景观。迁建工程经运城市文物部门批准,按照修旧如旧、保持原貌的原则组织施工。盐湖区国税局时任局长李军率全体员工捐资20万元人民币,承担了迁建费用,工程于2006年7月立木,9月竣工。为了让后人记住王范乡张董村村民对舜帝陵建设的贡献,特立此碑为证,立碑时间为2008年9月。
16年前的一块碑记告诉人们,舜帝陵景区内的这一景观有盐湖区张董村和区国税局的贡献。
其实在鲜花区域还有一处长长的走廊,廊上边爬满了青藤,应该是紫藤花。在春日,那也是一道如云如霞的风景。
村民搬迁
在舜帝陵神道西侧,有块石碑记录了一段当年村民搬迁的往事。碑名为《舜帝陵庙前神道两侧村民搬迁碑记》,内容大意为:公元2003年3月,盐湖区委、区政府为了保护文物古迹,弘扬仁爱精神,开发舜帝陵旅游景区,实施了舜帝陵庙扩建工程,决定整体搬迁庙前神道两侧49户村民,为此,区政府成立了由时任副区长祁武昌等组成的领导组,全面负责拆迁事宜。同时,在原村东百余米处规划建设新村,并为新村购置土地84亩,投入搬迁费用200余万元。新村配井架,设电力专线,整修硬化巷道,设立农贸市场。全体村民急政府之用,应时代之节拍,揽大局于胸怀,舍小家而忘我,把对家乡的热爱、对舜帝的敬仰化为行动,令人敬佩,特立碑铭记,以示褒扬。
据盐湖区博物馆副研究馆员马志刚介绍,这49户村民是盐湖区西曲马村一队的居民。他们曾经的家在舜帝陵神道两侧,两棵树龄4000多年的古柏两边也是西曲马村的民居,东边是加工厂,西边为供销社。现在古柏广场和古柏附近还有几棵大树,是原来村民家中留下的。在碑亭的两边有一副对联:岗上帝陵壮;庙前民风淳。
“当年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化用这句名诗,可以说:“当年寻常人家树,今朝肃立神道旁。”历史与现实,庙堂与民间,就这样和谐地发生着奇妙的融合与变幻。当年搬迁时,一些民居已经很旧了,由政府主导搬至新址后,各种公用设施一应俱全,新房新景新生活,亦是社会发展中的一景。
鸣条新岗
沿着景区一直往北走,绿荫匝道,眼前一座高高的、长满绿树的土岭,成为景区的另一道风光。往南望去,景区中原有的河道与水域尚在,让人明白,这土岗是修建景区时,河道与水域挖出的泥土堆成,经过绿化与修饰,成为一道新的“鸣条岗”。
从岗上向下有一条水道,能看出曾经流水潺潺的痕迹。在水道的下边有一块白色的石头,石上刻着两句诗:“向晚风吹庭下柏,犹疑琴曲韵南薰。”这是唐代诗人张濯的作品,全诗为:“古都遗庙出河濆,万代千秋仰圣君。蒲坂城边长逝水,苍梧野外不归云。寥寥象设魂应在,寂寂虞篇德已闻。向晚风吹庭下柏,犹疑琴曲韵南薰。”其诗写景、写人、写尧舜之精神,含蓄蕴藉,诗意沛然。
舜帝陵庙与墓所在地正是史书中多次出现的鸣条岗,以舜帝陵庙所在之处看,其北依孤峰,南面盐湖,西临黄河,东望瑶台,气象宏阔,风光旖旎。
舜帝陵庙的建制是独特的前陵后寝,相传舜帝年迈之后思念故土,禹在鸣条岗上为他兴建了离乐宫。舜帝在离乐宫内活到百岁高龄,无疾而终,去世后安葬于宫南,形成了全国鲜见的帝王前陵后寝格局。
舜帝陵景区的西北角有几块菜园和树园。从附近的宣传展板看,其名为舜耕园,平时有学生来此游学,体验农耕文化。还有一片小树林,每棵树上都挂着一张小卡片,上边写着名字,应该是学生所种的树,不定期前来护理。菜园里的蔬菜已长成行,从小到大开花结果,亦是一道成长的风景,对于远离田地的孩子们有一定的吸引力和教育实践意义。
舜帝陵景区内还有四道汉白玉的拱桥,横跨于景区水系之上,原来的景观湖中可以泛舟。
如今,盐湖区文保中心(盐湖区博物馆)和盐湖区蒲剧团均在景区内办公,作为文化单位,为景区增加了一些文艺气息。有时去景区会听到树丛中传来歌声与戏声,应该不奇怪,又是演员们在练功了。每年9月的舜帝德孝文化节,景区内举办各种好媳妇颁奖活动,每当一位孝顺媳妇走上台前时,人们会在心里默默念叨,又有一个家庭的老人有福了。家国同构,社会的和谐与文明也许就这样一点点得到浸润与丰富。
一方水土一方人。一种文明的传承、一处古建的维护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共同参与,从四五千年前的岁月深处走来,运城舜帝陵景区作为德孝文化的绵延之地,与时俱进,在新时代书写着新的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