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山五岳”探源

2024年12月04日

□谭汝为

关于“三山”的说法有多种。仅以江苏省境内为例:南京西南长江东岸,有三峰排列,南北相连,世称“三山”。南朝谢朓名作《晚登三山还望京邑》,唐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皆有提到。镇江的长江江滨和江中的金山、焦山、北固山夹江相峙,世称“京口三山”。

另一种流传最广的说法,认为“三山”即古代传说中的东海蓬莱、方丈、瀛洲三座虚无缥缈的山岛,为神仙所居,上有长生药,宫殿皆用金银建造。《史记·秦始皇本纪》载:“齐人徐市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请得斋戒童男女求之。于是遣徐市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但徐市没有找到三座神山,更没有采回长生药。故而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发出“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的慨叹。

古人认为高山“峻极于天”,对其崇拜有加,尊称为“岳”。中华传统文化的五大名山,统称“五岳”,是古代民间山神崇敬、五行观念和帝王巡狩封禅相结合的产物。分别是中岳嵩山(河南登封)、东岳泰山(山东泰安)、西岳华山(陕西华阴)、南岳衡山(湖南衡阳)、北岳恒山(山西大同浑源)。

东岳泰山、中岳嵩山、西岳华山自汉宣帝确定后就再无改动。而南岳在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指安徽天柱山(古称霍山),别名潜山。到隋文帝时则下诏把南岳的名头给了湖南衡山。北岳在明清以前一直指河北曲阳大茂山(古称恒山)。恒山在汉代为了避汉文帝刘恒之讳,改称常山。明清时期,因京师在北岳之北,故将北岳迁至今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的恒山。

东岳泰山脚下的泰安市及其岱岳区、泰山区、新泰市,其地名中的“泰”“岱”分别是泰山大名及别称(岱岳)的体现。西岳华山脚下的华阴市、华州区(原华县),中岳嵩山西侧的嵩县,南岳衡山脚下的南岳区、衡山县等,皆为五岳崇拜在地名中的反映。

历代皇帝宣称“五岳”是群神所居之所,有的帝王还亲临祭祀。其实,在我国群山中,五岳并不算特别高大,它们之所以博得人们的青睐,是由于其处于平原地区的边缘,从平地远望,气势磅礴,令人生出敬畏之心。

今天的五岳,以其风景优美成为旅游胜地,又以其保存着大量古建筑物和碑刻,成为文物宝库。今人所说的“三山五岳”,泛指祖国的名山。(《今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