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05日
▲河东成语典故园“舜歌南风”雕塑
□记者 王捷 文图
“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舜帝抚五弦琴奏唱的这首悠扬的《南风歌》,历经数千年,已成为一种基因,深深沉潜在河东这片热土上人们的血液里。
舜帝一直被后世敬仰和推崇,原因就在于舜品德高尚、推行德政、仁政爱民,以及重视礼乐、善于制陶等在文化上的突出贡献。这首《南风歌》,正是从上古时期穿越历史烟云而来的最好印证,不仅体现了他对礼乐的重视和推崇,也体现了他深厚的民本思想和对百姓的关怀理念。
“舜歌南风”这则典故,就发生在中条山北麓、运城盐池之畔,距今约4300年。运城盐池位于中原地区,是我国开发历史最早的产盐区。在距今6000多年前,人类就开始食用盐池中的盐。盐池产盐,南风正是一大助力。盐池南依中条山,夏季气温高,蒸发旺盛,南风吹过,不仅会让河东盆地的闷热缓解,也会让盐池出现“南风一吹,隔宿成盐”的现象。
相传尧舜之时,天下洪水泛滥,淹没河东盐池,造成盐无法产销,用盐的部落发生动乱。夏后氏部落首领鲧奉命治水,九年无功。此后,鲧之子大禹受命继续治水,凿龙门以通河道,导积石以泄靡水,开三门以归大海。大河滚滚东去,盐池随即露出,盐亦恢复了生产。
舜帝看着盐工捞卤晒盐,丽日高悬,南风和煦,现场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不由得非常欣喜,手抚五弦琴,弹唱了这首《南风歌》:“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
盐池与南风的关系,近代学者景梅九曾有所考:“在今运城西南二十五里处有分云岭,是中条山最高处。山岭出云,东西分散,故号分云。在分云岭西有风谷洞,形似半月,投叶即飞,其云出则扬沙走石,树木为摧,俗谓之盐南风。风谷洞则洞口似盆,仲夏应候风出,其声隆隆然,与风谷洞俗名相同。因相传池水得此风,一夕可以成盐。《南风歌》所云‘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两句,似指南风与盐,因天然财用,南风又应候而出,歌中‘时’‘财’两字方有着落。”
盐池产盐,贩卖到各地,百姓得以财产丰富,继而国家也会国泰民安。“南风可以解开人民的烦恼,南风可以增加人民的财富……”无疑,《南风歌》恰好表达了舜帝的心声,也寄托了他治国富民的心愿。
“舜歌南风”这则典故,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盐池与人民生活的紧密关系,既证明盐池在中华民族奠基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也说明帝王之乐在于百姓心安、没有烦恼、生活富庶。而舜的抚琴高歌,抒情达意,陶冶情操,亦让人们看到礼乐和礼制的重要性,为后世的礼仪教化树立了榜样。
查阅史料会发现,一些古籍对《南风歌》同样作了记载。如,《礼记·乐记》载:“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司马迁《史记·乐书》载:“舜歌《南风》而天下治,《南风》者,生长之音也。舜乐好之,乐与天地同,意得万国之欢心,故天下治也。”《孔子家语·辩乐解》载:“昔者舜弹五弦之琴,造《南风》之诗,其诗曰:‘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唯修此化,故其兴也勃焉,德如泉,流至于今。”《古今乐录》曰:“舜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 《河东盐法备览·盐池门源流》中也提及:“虞舜《南风》之歌,所谓解愠阜财者此池也。”如今,不论是盐池岸畔池神庙中的古迹“歌薰楼”(又名“薰风楼”),亦或是舜帝陵景区内舜帝抚琴雕塑,都仍在默默向今人诉说着这段仁政爱民的故事。
薰风,是仁政之代名词,恩泽万物。舜帝敏锐地透过薰风,观察到气候与百姓生活的息息相关。他以南风比兴,抒发了自己对民生的关注,在他看来,人民安居乐业、国家繁荣富强才是最重要的,值得歌唱的。这种“民本思想”,犹如一盏明灯,从古到今熠熠生辉。
舜帝以德孝闻名天下,他对父母恭敬孝顺,对弟弟象友爱和善,即使遭受父母的虐待他也以德报怨、不改其志。在治理国家时,他同样施行仁政、选贤任能,使天下大治。他的德孝精神内涵,对我们今人来说,无疑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如今,虽然我们无法得知《南风歌》最初的旋律,但依旧可以从朗朗上口的词句中,感受到那份质朴和诚笃,感受到那份力量和希望。也许,这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传承绵延的源头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