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荣荆淮村二郎庙沿革

2024年12月06日

◀重新铸造的铁钟 (资料图)

□曹学仁

荆淮村是万荣县万泉乡(原万泉县县城)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村庄,早在近1500年前的北魏时期,就已有淮姓人家在此居住并建村。全村原有大小庙宇16座,由于历史原因,唯一保留下来的村级庙宇,就是这座二郎庙的主殿和献殿。

荆淮村二郎庙,始建于明朝嘉靖二十年(1541),距今已480余年。原庙南北中轴线上分别建有大殿、献殿、东西耳房、山门和戏台,戏台建在山门以南20余米处。我们今天能见到的庙貌,是2022年重新修缮的主殿和献殿部分,面积187.55平方米。献殿呈卷棚顶,和主殿连体而建,两殿阳坡和阴坡流水滴檐相邻,檐水共同流入阶下一个排水槽。这种设计精巧,布局紧凑,又不失高大宏伟的建筑规模和形制,其他地方很少见到,是该庙的一个亮点。

原名三圣祠

“二郎庙”是民间惯用俗称,其大名是主殿门额上所书的“三圣祠”。全国不少地方都有三圣祠,但“三圣”具体是谁,各地情况不一。荆淮村三圣祠供奉着三位神圣:中间主位是能征善战、安四方、兴水利的二郎神杨戬,也称二郎显圣真君;左边是“忠义仁勇”的蜀汉名将关羽,也称关圣帝君;右边是主管士子学位考取、功名禄位的文昌,又称文昌帝君,高台周围有镂空精雕的木龛。二郎真君像前正中地面上,东西各分列三位高大威武的武士战神,其中一位脖颈绕蛇、手握蛇头伸向庙门,一位腿旁蹲一哮天黑犬,其余几位手持剑戟等各式武器,个个豹头环眼,面目威严。塑像造型均系泥塑彩绘,工艺精湛,有很高的艺术观赏价值。

另外,大殿东侧常年放置一顶木轿,轿内固定、端坐一木雕龙王像。

历史上,村民对三圣祠的祭祀非常隆重,由东、西、南、北四社社首轮流值守。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凌晨四五点,钟声鸣响,烛火摇曳,祭祀者络绎不绝。从正月十一开始,山门外的舞台上连演家戏数天。每晚各社的锣鼓、花鼓、龙灯和故事小戏,集中在二郎山门前轮流表演。正月二十,更有花车、旱船、抬阁、高跷等大型文艺节目会演,将活动推向高潮,至此香火停息,庙门上锁。

三圣祠见证了近500年的历史沧桑,我们今天修缮、保护它,正是为了不忘历史遗产,更好地追寻和继承其承载的辉煌历史文化和文明根脉。

梁脊传信息

二郎庙大殿梁脊板上书写的内容,由于年代久远,除“嘉靖二十年岁次”等字外,其余内容很难看清。近些年,经本村一位热爱文物的老先生长时间辨析,大体已经知晓。一般庙宇建筑的梁脊板写法相对简单,而本庙梁脊板上的文字竟长达85字。时间后除写“万泉县知县李木”大名外,还写有署衙其他所有职官,如分教、主簿、儒学教谕、典史等人的职务和名字,主木人是维那头(寺庙的纲领执事)淮伯通。

梁脊板的内容隐含了几个鲜为人知的历史信息:一是,当时全万泉县114个村庄,共有二郎庙两座,一座是今皇甫乡后小淮村于明朝正德九年为古代治水英雄李冰次子建的“文二郎庙”;另一座就是荆淮村这座以纪念神话人物杨戬为主的“武二郎庙”。一个村级庙宇的梁脊板上,要署上知县和全体职官的大名,绝非村首和书写人能擅自作主张的。荆淮村地处孤山东北麓坡沿地带,是原万泉县东乡、南乡通往万泉县县城的交通要冲,根据地脉、文脉理念,在此建立二郎庙有着守护县城东大门的特殊意义。因此,万泉县县衙从庙宇设计到建造必然给予了足够的关注和支持,所以梁脊板才得以署上他们的大名以昭示后世。

二是,明朝嘉靖皇帝当朝的45年时间里,原万泉县县志署名入志的知县共有18位,而写在荆淮二郎庙梁脊板上的知县李木,却志上无名。这种情况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后人编撰县志时的疏漏,另一种是编撰者没有查清事实。所以,该梁脊板关于知县李木的记载,弥补了县志中的一个缺憾。

三是,历史上明朝的县级署衙编制共有6个职官,即知县、县丞、主簿、训导、教谕和典史,但该梁脊板上知县后排序的不是县丞,而是分教,正规编制里并无分教这一官职。由此可证,县级职官名称在嘉靖二十年前后,有了新的设置或变动,而这种变动在史书和县志中看不到。

献殿碑记史

嵌在献殿两侧墙内的石碑,是建庙历史上第三次大修缮的纪念碑,立碑时间为光绪二十年,碑文名称为《重建二郎庙献殿并诸神庙碑记》。

二郎庙建筑群的其他建筑,由于历史原因被拆毁。其主殿因先后被改建为磨面房、室内会场和舞台;献殿被分别改建为大队办公室、村卫生所等,被保存下来。原建庙的纪念碑和两次修缮碑,于1958年连同其他已毁庙宇的碑石,后被另作他用。献殿墙上光绪年间的修缮碑及前檐的蟠龙石柱,因改建大队办公室和卫生所时墙面需要平整,曾被泥封而得以留存。

其中,最值得记忆的是140多年前的一次全村庙宇大规模修缮活动。从光绪癸未年(1883)十月开始,全村在村首曹作霖的带领下修葺了二郎庙大殿。修理献殿时,使“卑之者高之,小者大之,丹青绚烂,焕然改观,事虽重修,功实创建”。这段记载让我们知道,献殿原来没有这么高大,今天的规模正是那次修缮时在原有基础上扩建的。二郎庙作为重点工程重修结束后,村民又接着开始对全村其他废毁的庙宇予以重修。资金来源以田亩计银,在外生意人随心意布施。开工之时,老者董其事,壮者效其力;农闲大干,农忙暂停。直至辛卯年(1891)春,历时8年始大功告成。从中可以看到,荆淮村的前人们团结奋进、勤劳善良,他们这种热爱公益事业的高度自觉和大干事业的精神,值得我们后人敬仰、学习、传承和发扬光大。

碑文还让我们了解到荆淮村清朝晚期的人口、姓氏状况。从纪念碑计亩捐银人名推断,可知当时全村共有130多户人家和11个姓氏,姓氏中以曹、贾、孙、薛四大姓为主。西墙石碑上记载的修庙捐银户中,曹元朝带领子侄捐银60两,占全部捐银总数的约四分之一。曹作霖以村首和总理事的名义、在占六分之一的碑面上,大书特书予以表彰,使我们今人敬仰并记住了这位德高望重的乡贤。

铁钟多功能

现在我们看到的铁钟,是2022年修庙时重新铸造的。原铸的铁钟,历史上曾发挥过多功能的作用。首要功能是为祭祀服务,每年农历正月初一的黎明,大庙铁钟便缓慢地敲响,传来悠扬、嘹亮的钟声。村民们在家祭过先祖、吃过年饭,便纷纷来到大庙跪拜祈福。

第二个功能是“敲钟申冤”。中国历史上的县衙有“击鼓申冤”追求正义的传统。荆淮村不知从何时开始,有个“敲钟申冤”的村规民约,如有人认为自己在村里受到欺压,特别是年迈的父母,受到不孝子或儿媳虐待,便可到大庙敲钟申冤,敲击方法是“当当当当……”快速连敲,钟声清脆、洪亮,二三里外的田间也可听到。村长听到钟声后,便会很快来到二郎庙山门下的村公所问明原由,即派村警(兼更夫)呼唤被告到场,在山门下公开审理,结合群众的评判,做出相应处理。这一乡规新中国成立后停止了。

第三个功能是老人寿终正寝后,孝子穿孝服到大庙“敲钟报丧”。方法是“当当当”慢敲三声,村民听到三声钟响,很快便传知谁家老人殁了,前去吊丧、帮忙。这一乡规直到1958年钟毁为止。

荆淮村二郎庙,以其建筑设计的独特、规模的宏伟、塑像工艺的精湛,曾闻名遐迩。其不仅是荆淮村的地标性建筑和名片,更是近500年历史演绎的见证和记忆的重要载体。它的一梁一柱、一碑一刻、一砖一石,都蕴含着历史的沉淀,凝聚着先人们的智慧,传递着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新时代,党和国家十分重视保护、传承和利用文物。在市、县、乡三级党委和政府的关怀下,荆淮村于2021年春成立“二郎庙修缮委员会”,历时近一年,对二郎庙大殿和献殿进行了历史上第四次大规模修葺。今日的二郎庙,虽难以恢复往昔庙貌的完整和风采,但人们已尽最大努力保护住了这一宝贵的根脉资源。

庙宇重修碑中,记载了村首曹作霖的一个愿望:“望后之观斯文者,嗣而葺之,庶庙貌之不朽,而地脉之永无恙也!”今天,我们可以自豪地告慰先人,会将这一文物永远保护、管理、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