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村元代三郎庙的故事

2024年12月24日

□杨洪惠

在永济董村有一元代戏台,而在这一戏台的建造背后,还有一段动人的传说。

元朝后期,政局混乱,社会发展不前,政治腐败,权臣干政,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日益加剧,农民起义不断,元武宗的皇位岌岌可危,每日处在担惊受怕之中。

有一天,元顺宗梦见大殿将倾,说时迟那时快,只见一位黑脸大汉将大殿扶正,顺宗连忙问大汉姓甚名谁,大汉回答说:“姓樊,以木匠为生。”顺宗吓出一身冷汗后猛然惊醒,念念不忘梦中之事,于是叫来测算国运的大师进行推测。大师说:“黑脸大汉是护佑大元江山的功臣,但是没有看出大汉身在何方。”为了能够及时找到这个护佑江山的黑脸大汉,国师建议让画师根据顺宗的描述画出梦中之人。在多次修改后,顺宗确认梦中大汉的形象,按照图像进行印刷,四海张贴,广寻恩人。

一连数月还是没有寻到黑脸大汉,顺宗加重奖赏,增加人手遍寻天下。一日在河东的董村樊卫村边,寻人队伍发现一位大汉与图像十分相似,立马询问,得知大汉不但姓樊而且以木匠为生,官差大喜,立即将樊木匠前呼后拥,朝京城奔去。樊木匠连说家有老母,需要先告知方可出行,衙役却说尽管入京,家里自有安排。此时周围聚集不少围观之人,衙役询问到一个知道木匠之家的姓王庄稼汉,让其代劳,帮忙告知樊木匠老母。

谁知道那庄稼汉得了钱却又打发另一人去告知樊木匠老母,那人只是匆匆告知却没有说清楚,只说樊木匠被官家带走,不久归来。这可让樊老母一顿胡思乱想,不知官家将儿带走是吉是凶,左想右想不得其迷。

时间一晃三个月过去,母亲思儿心切,彻夜不眠,想着儿子犯了何法,数月未归,胡思乱想,常常以泪洗面,不觉视力减退最后竟不能目视,日久不思饮食,生活艰难,身体日渐消瘦。远近乡邻看到樊母如此悲惨,都在骂樊木匠久日不归,不顾老人,没有孝道。

再说樊木匠进入宫殿,顺宗看到后大悦,首先封樊木匠为搭手并肩王,称作兄弟,随后带着樊木匠每日里在京城游山玩水,吃喝玩乐。

樊木匠在京城名声大振,各省商人、官家都想和他攀上关系。有一天,一位来自河东董村地界的商人求见他,樊木匠问道:“家乡可好,可知我母亲情况?”商人告诉他,因为不知他是生是死,其母思念过度,双目失明很是凄惨,很多老乡都骂他忘恩负义,是不肖子孙。樊木匠一听不禁热泪盈眶,捶胸顿足,痛恨自己没有顾及母亲,恨不得马上回到家中。

顺宗知道后立即派遣卫队,快马护送樊木匠回家,到家后母子终于相见。母亲知道儿子做了官十分高兴,心中之病当下就好了,只是双眼还是看不见人影。樊木匠看到母亲失明心如刀绞,广求名医却久不见效。

一日夜晚,樊木匠梦见一白须道人说用龙舌舔舐母亲双眼七日即可复明,说完向南而去。他急忙问道仙何方而来,只听仙人道:“我在华胥峰下水帘洞。”

樊木匠醒后一夜未睡,不知该去何处寻找龙舌,天明适逢好友来访,他便将夜梦告知,朋友一听,拍手说道:“远在天边近在眼前,你如今与皇帝称兄道弟,敕封你为搭手并肩王,也是人间一龙,何须寻求?”

于是,一连七日,樊木匠仔细舔舐母亲双眼。七日过后母亲重见光明,樊木匠这才想起需要去青龙峪华胥峰下致谢神人。

第二日,樊木匠早早带上点心、三牲等祭品,顺着南山青龙峪溪水来到华胥峰下水帘洞,远远听见水声轰鸣,近前只见洞口两丈有余,洞深十丈。洞口建有小庙一座,只见庙中有一石质造像,他呈上贡品,燃香三支,连连作揖,感谢万千。

原来此洞是山南石湖村人陈子山修行之处,因排行老三,又名陈三郎,陈子山修炼成仙后,当地人把此洞叫“真人洞”或“三郎洞”。此洞是县里的古八景之一,称作“石钟晓鸣”。传说陈真人曾吃食灵芝,又为百姓祈雨成功,上苍感念其善心虔诚,让其位列仙班。后人为了纪念他,在洞里建庙塑像,时常祭奠。

樊木匠回家伺母一去月余,顺宗思念心切,加之也不知其母亲情况,于是派人来看,并送上锦衣财宝无数。樊木匠赶快将陈三郎羽化成仙、托梦救母之事详细禀报,顺宗知道后,认为陈三郎生前为百姓祈雨、羽化后继续救人的精神可嘉,值得称赞,于是下圣旨一道,在樊木匠的家乡建造了三郎庙。

历时七七四十九天,庙宇建好,只见山门、献殿、钟楼、鼓楼、乐楼一应俱全。为了纪念三郎庙竣工,护佑当地百姓,当地戏班子在乐楼连唱七天大戏,远近乡民都来看戏,陈子山陈三郎的名声更大了。到今天,董村一带还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

董村有个三郎庙,半截插在云里边,

托梦医好老母眼,皇帝颁旨建戏园。

感谢山南陈子山,为民祈雨成了仙,

不忘家乡乡民苦,保佑一方美名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