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2月19日
◀工作中的柴建廷
▲柴建廷和非洲同事在一起
喀麦隆,这个距离中国约1.1万公里的非洲国家,对大多数人来说,只是一个存在于地图和新闻里的名词。在市中心医院眼科副主任医师柴建廷的人生岁月中,亦是如此。然而,一次援非医疗活动,让他和喀麦隆有了近在咫尺的接触,让他跨越千山万水,承载着“光明”的希望,奔赴这个之前从未涉足的国家。
2023年8月,我市开始组织援非医疗队。接到通知时,柴建廷上有年逾古稀的父母,下有即将中考的女儿和还在上小学的儿子,但医者仁心,在妻子的支持下,他还是坚定地报了名。经过选拔、培训,2024年12月25日,他和其余6名队员一起,启程奔赴喀麦隆,开启为期一年的援非医疗工作。
2024年12月26日下午,柴建廷和同事顺利抵达喀麦隆首都雅温得。他们工作的地点是雅温得妇女儿童医院,这是一所由我国援建的医院。
自1975年至今,我国已经连续49年向喀麦隆派遣援助医疗队。半个世纪以来,数百名中国医疗队员在这片热土上,为当地人民的健康竭尽全力,用真诚、热情与医术赢得喀麦隆患者的爱戴。因此,柴建廷的内心百感交集:“既有对家中亲人的挂念,也有如愿以偿的激动,还有初来乍到的忐忑。”
援非医生不仅要面对艰苦的工作环境,还要克服语言障碍、文化差异等种种挑战,“但我有信心战胜困难,这种信心不仅来自对自己和队友医术的信任,更来自祖国的大力支持”。
简单倒好时差后,柴建廷和队友们很快进入工作状态。经过前期的准备,他的第一台手术是“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这种手术他在国内做了千余例,手术流程、操作要点早已了然于胸。但在非洲开展,还是第一次。
面对医疗设备陈旧、药品相对缺乏的现状,柴建廷重新梳理手术器械及规划手术流程。经过一番精心准备,手术顺利完成。柴建廷娴熟的技术得到雅温得妇女儿童医院眼科主任及患者的一致赞扬:“Le Dr Chai est génial,etles médecins chinois sontgéniaux!”(柴医生很棒,中国医生很棒)。
“被人信任就不能辜负信任,我一定毫无保留、全力以赴。”回忆起当时的场景,柴建廷依然激动不已。
让他印象深刻的,还有一台手术。2025年1月17日,一名两岁的当地女童,因爆炸伤被玻璃划伤眼睑及面部。
当他紧急赶到医院看到患儿时,也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伤口划过患儿的眼部、鼻部直至嘴唇及下颌部,整个伤痕占据了脸部的1/3。患儿母亲因惊吓过度已经晕厥。病情复杂,若处理不当,不仅可能给患儿的外貌留有明显瘢痕,还会影响其面部功能的恢复。
经过详细检查,柴建廷很快安排患儿在全麻下进行眼球破裂探查术+眼睑清创缝合术+颌面部清创缝合术。
手术台上,他屏气凝神、心无旁骛、精心操作,一针一线悉心缝合,当伤口缝上最后一针时,时间已过去数个小时。“手术台上,时间既快也慢,全神贯注就感受不到时间在流逝,但伤口要一点一点清理,一针一线缝合,又感觉时间过得很慢,好在一切顺利,达到了预期效果。”说起当时的手术,柴建廷至今记忆犹新。
除了做手术外,柴建廷还承担着医疗队的出纳工作。被大家戏称为大忙人的他,还是挤出时间去探究非洲白内障高发的原因:非洲靠近赤道,紫外线强烈,同时,当地民众缺乏防晒护眼意识,白内障的发病率很高。“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柴建廷在做好医疗工作的同时,还坚持向当地民众科普护眼知识。
“今年的春节,自己是和队友一起过的,合家团聚的日子,身处万里之外,说不想家是骗人的。当地蔬菜比较少,没有国内的冬小麦,是用大麦磨的面,想吃上一碗家乡的面条太难了。但我们背负祖国的期许,投身伟大的事业,再苦再累都值得。还有,虽然来了不到两个月,但已经有人叫我‘光明使者’啦……”一说到这里,柴建廷的脸上就写满了自豪,眼睛里满是光亮。
这样的工作,是柴建廷和他的同事们日常工作中的插曲和缩影。
自1976年开始,在省、市相关部门的组织下,市中心医院先后向喀麦隆、吉布提、多哥3个非洲国家派出医疗人员,合计11批32人次。这些河东儿女秉承着“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中国医疗队精神,怀揣着对医学的热爱和对人类的关怀,远赴他乡,为当地的患者带去希望,也为共筑中非命运共同体默默贡献着青春和力量。
记者 王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