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3月05日
▲抢救现场
近日,39岁的王先生(化名)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健康危机。那天夜里,王先生躺在市中心医院综合监护室病房里,呼吸机急促的报警声划破长夜。重症肺炎引发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已让他的血氧饱和度跌至危险值,多脏器功能衰竭的警报接踵而至。这个夜晚,监护仪的每一声提示音都在丈量着生命的刻度。
“启动体外生命支持系统!”该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张海霞凝视着监护仪上跳跃的数字,当机立断组建ECMO团队救治单元。
此刻,距离患者出现发热症状仅过去9天,但病毒已在他体内掀起风暴——呼吸衰竭、代谢性酸中毒、肾功能不全、休克、电解质紊乱、低蛋白血症和消化道出血等多重危机环环相扣。
体外膜肺氧合(ECMO)管路连接成功的瞬间,鲜红色的血液开始体外循环。但救治团队面临的考验才刚刚开始:感染导致的血小板骤降和消化道出血、供血压力,让ECMO联合连续肾脏替代治疗(CRRT)的管路维护成为精细到毫米的攻坚战。护理团队24小时轮班值守,每小时记录凝血参数,精确计算抗凝剂用量,在止血与抗凝的天平上寻找微妙平衡。
在该院领导的统筹调度下,多学科会诊每日进行。整个团队每天给王先生进行16小时以上的俯卧位通气,血透专科调整每分钟的超滤速率,微生物实验室连夜培养肺泡灌洗液样本,药学部根据实时检测药物浓度调整用药剂量……
经过168小时的生命接力,ECMO成功撤离。第10天,呼吸机管路成功拔除,王先生能够自主呼吸。从持续昏迷到能准确辨认亲人,从多脏器衰竭到各项指标趋于正常,这场救治不仅展现了现代医学的硬核实力,更印证了医者对生命永不放弃的信念。
“每个参数波动都是无声的呼救。”该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医生刘仲韬,在病例讨论会上展示了厚达200页的监护记录。
其实,像这种与死神的竞速赛,ECMO团队今年已参与了3次,他们用精准到分秒的治疗方案、精细到微升的液体管理,为患者筑起了一道坚实的生命防线。
记者 王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