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

何以为侠?为国为民

2025年03月05日

□杨颖琦

金庸与他的《射雕英雄传》是无数人武侠梦的启蒙,也是无数人对“侠义精神”理解的典范。从这部作品诞生以来,无数影视作品争相改编,塑造了一个又一个大侠形象,也成为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心中的经典人物。而今,导演徐克带着他视角下的《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登上大银幕,再一次让观众领略书中的武侠世界。

电影的故事发生在南宋被逼一度南逃,以蒙古大汗为首的蒙古大军反抗金国这一时期。漫天黄沙中,是蒙金交战的恢宏场面,是江湖侠士抢夺武林秘籍的紧张气氛,也是百姓受战争之苦、不得不流离失所的困境。电影开场,追赶金兵的蒙古军队进入逼仄的峡谷,蹲在高处的郭靖俯视着他们,运用一身内力将射向自己的弓箭隔开,短暂交流后,蒙兵离开,郭靖继续寻找黄蓉,故事由此展开。

“什么是江湖”,电影开篇就借郭靖与黄蓉的口吻问出这个武侠作品中永恒的话题。在黄蓉看来:“江湖就是很多帮派,立了不同的规矩,打打杀杀,三分面子,五分恩怨,贪婪加仇恨。”而郭靖的理解又和黄蓉有所不同:“在草原也有,只不过那叫战争。”一个理解的江湖是恩仇纠葛,另一个则是战火烽烟,由此引出了本次改编的重点——家国与战争。

在金庸先生的原著中,故事是以两条线展开的,明线是抢夺《九阴真经》,暗线则是寻找《武穆遗书》,一方面是欲念的表象,另一方面又是希望的隐喻。在电影中,导演巧妙地把两条线合二为一,以“寻找”为线索展开叙述。从表面上看,是郭靖在寻找因误会而丢失的伴侣黄蓉,黄蓉也在寻他;从更深层次来看,是他们在寻找中,知道了什么是江湖,什么是“侠之大者”。

在早期采访中,导演曾讲过:“人物主角是与民族的历史背景有直接关系的。”因此,在他的镜头下,武侠的核心是侠,而不是武。“侠”是灵魂,也是目的,“武”是躯壳,也是达成“侠”的手段。在电影中,导演通过“寻找侠”这一叙事策略构建起郭靖、黄蓉的家国背景和身份认同,家国情怀和民族立场也没有以说教的形式生硬展示,而是让观众跟随郭靖与黄蓉的寻找过程,去感受,去理解。所以,“只要你想找,江湖就很小。”

再说身处江湖中的人们。在传统武侠小说中,标准的大侠是武功超群、气概非凡,统领着武林第一帮派,形象完美无缺。而郭靖这个人物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大侠”。他资质平平,多是凭借一步一个脚印的努力逐渐取得武学成就;他木讷、迂执,认定了什么就一门心思走下去。“真正的英雄不是南征北伐,而是永怀怜悯之心。”在郭靖的成长道路上,无论江湖多么艰险、前路如何曲折,他始终能够保持初心,坚守自己的原则和立场。这样的秉性在任何时代都是珍贵的,也让每一个正在奋斗中的普通人都能产生共鸣,给予人们面对困难的勇气和担当。

在其母亲李萍的讲述下,观众了解到郭靖之名来自“靖康耻”,这一个“靖”字,是其父在他身上倾注的全部希望,也是当时人们家国大义的集中体现。这种质朴的情感到今天仍能触动人心,引领观众去深思个人成长与国家命运之间的紧密联系。这也是电影《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选择原著后面部分进行拍摄的缘由。

电影中,观众一直跟随郭靖与黄蓉的脚步,在中原与草原、江湖与庙堂之间奔走,在他们的言行中得到解答。是什么驱动一个江湖中的普通年轻人成为“大侠”,又是什么给予了他武功之外的力量,敢于张开双臂,挡在百万军队面前,去誓死保护自己身后这片山河?是对自我身份的认同,是守护家国的责任,也是守护一方百姓的信念。正如面对一代枭雄蒙古大汗也毫不畏惧的郭靖所言:“就算有蒙古名字,我也不会忘记我自己的本名,叫郭靖。”

而在徐克的镜头下,女性也同样拥有血性和家国。草原公主华筝,是可以带领骑兵,救人于危难中的女英雄;是我喜欢你,但我不会因为父汗赐婚硬要你喜欢我;是我可以为你忤逆父汗、送你离开,但我不会背叛父兄。而丐帮帮主黄蓉,是稳重的一帮帮主;是足智多谋,帮助郭靖向洪七公习得降龙十八掌、理解兵书《武穆遗书》;是在家国有难时,毅然请命为百姓而战的侠士……正是这些平凡人物的珍贵弧光,让他们成为观众心中当之无愧的“侠之大者”。

电影结束,一句“谁小时候不想自己会轻功,拿着棍子当作自己是仗剑走天涯的大侠。”瞬间唤醒了那个曾经在家中披着床单、拿着爷爷的拐棍在自己的世界里“行侠仗义”的“大侠”。

正如主创所言:“68年前,金庸先生的作品《射雕英雄传》开始连载,从此掀开了武侠小说的新纪元,一个纵横东西南北、贯穿历史叙事的‘射雕江湖’被构建起来。时间并未使其蒙尘,反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越发闪光。”而那些拥有着武侠梦的我们,也许在某个激情澎湃的时刻,也能成为自己心中的“侠之大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