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08日
□记者 杨颖琦 王捷 文图
抗战精神代代相传。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那段历史岁月中,无数革命先辈抛头颅、洒热血,才迎来最后的胜利。他们中,有些留在了那段残酷岁月里,有些则作为那段历史的亲历者,为今天的我们讲述抗战故事,传承抗战精神。
7月30日,在运城市中心城区的家里,98岁的苏三群吃过早饭,坐在客厅的椅子上,向记者讲述了自己的抗战经历。老人精神矍铄,聊起过去虽然语速有些缓慢,但话语依旧铿锵有力。伴随着他的讲述,我们的思绪被拉回到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
少年从军
“我爹娘走得早,那时候家里穷得叮当响,地里长的粮食还不够填肚子。”苏三群老人的声音带着浓重的乡音,像是从岁月深处传来。
苏三群1927年出生于夏县,是家中最小的孩子,从小父母双亡,家中兄弟三人相依为命。1938年,日军的铁蹄踏破了家乡的宁静。“那时村里经常有日本兵来抢东西,还抓老百姓去干苦力,村民们每天都担惊受怕。”苏三群回忆道。日寇的所作所为燃起大家反抗的怒火,小小年纪的苏三群也渐渐有了反抗侵略者的意识。14岁那年,苏三群便和村里另一个孩子决定一起去中条山上参加抗日游击队。
1941年4月,苏三群光荣地成为一名抗日游击队战士。他所在的游击队起初只有百余人,枪都凑不齐,大半人拿着大刀和长矛。苏三群记得第一次上战场是在中条山的山沟里,日军的炮弹呼啸着落下,身边的战友瞬间就没了踪影。
“怕吗?咋不怕。”老人笑了笑,“但看到日寇抢老百姓的东西,伤害村民,那点怕就变成了怒火。”在稷王山上的一次伏击战中,他们借着夜色突袭了日军的探路小队,苏三群攥着一把刚缴获的步枪,在混乱中打死了一个日本兵。“当时手都在抖,但看到百姓被抢走的布匹、粮食被我们夺了回来,心里比啥都痛快。”还有一次,他们在夏县泗交活动时,听当地老百姓说附近的日寇经常出来抢他们的牛羊和菜,他们就偷袭日寇的炮楼,凭着一队人、几把枪,就把那些日本兵打得不敢出炮楼了。
当时游击队人比较少,他们就钻山沟、绕林子,今天端个哨所,明天烧个粮库,像钉子一样扎在敌人的后方。
当时因为个子小、跑得快,不太引人注目,苏三群还被游击队选中送情报。1944年5月,他正式成为太岳军区情报处的一名情报员。
千里送信
“那时候没有电话,全靠我们的两条腿送信。”苏三群老人一边说,一边比划着,仿佛回到了那段时光。因为是打游击战,各部的地址总不固定,目的地近则几里地,远则需要走上好几天,甚至一两个月。夜幕降临时,他只能摸黑前行,一旦遇上日本兵巡逻队,就迅速躲进庄稼地里隐蔽。
在那个交通不便的年代,“走”是苏三群最熟悉的动作。从开封到石家庄,现在坐高铁不过几个小时,但当年的他却走了整整两个月。出发时,他会将写着情报的纸条小心翼翼地缝在衣襟里,生怕被敌人发现。
一路上,苏三群饿了就吃自己带的干粮,渴了就去老乡家借口水。“那会白天躲着日本兵的盘查,晚上就借着月亮赶路,脚上的泡磨破了又长,长了又破。”苏三群说,遇到好心的老乡,会借给他一头毛驴骑;运气好时,能搭上交通站运送物资的马车,但更多时候,只能靠自己的双脚。
就这样,他一路走一路问,常常一个人跨过山西、河南、河北三省,走得鞋子都磨破了,但他心中只有一个念头:一定要把情报送到。最终,他凭借顽强的意志和决心,成功将情报安全送达。这段经历,也成了他军旅生涯中最刻骨铭心的记忆,他常常会讲给儿孙们听。
从中条山到黄河滩,从晋南到河北,老人的军旅地图上布满了战火的印记。1947年,因在太岳军区工作积极,在困难情况下完成交通任务的苏三群被选为模范。
转岗奉献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那天晚上,所有人都在哭、在笑,把帽子扔上天。”他和战友们抱着枪睡在地上,这是多年来睡得最踏实的一觉。
之后,他继续从事情报工作,但识字不多成了难题。后来,部队送他去政治干校学习文化课,“从认字开始学,别人写一遍,我就写十遍,夜里在被窝里还在比画。”苏三群说。1948年12月,苏三群到华北军区工作,在这里,他又学习驾车知识。苏三群努力学习,积极工作,受到表彰。
1954年9月,苏三群响应国家号召转业到东北,在通辽市汽修厂担任书记。1972年,思乡心切的苏三群回到运城,继续在原地区矿业公司发光发热,为社会作贡献。
家里的相册里,有张泛黄的黑白照片:年轻的战士穿着军装,眼神坚定,那是苏三群老人1950年在干校毕业时拍的,也是他为数不多的照片。80岁那年,他将那些年获得的奖章挂在胸前,又拍下一张照片,还叮嘱孩子们:“我离开的时候就用这张照片。”
苏三群老人有4个儿子、1个女儿。在他们眼中,父亲“原则性很强”,从小就告诫他们不要占公家一分一毫,更不能徇私。家风如雨,这份来自部队刚正不阿、脚踏实地的作风,也浸润、影响着家里的每一名成员。孙辈们更是以爷爷为荣,看见他的奖章,就能想起那段峥嵘岁月,感受到和爷爷一样的抗战老兵为今天的幸福生活所付出的一切。这些奖章,犹如接力棒,让这份对历史的铭记和对革命精神的传承,得以接续。
“能为国家流血、流汗,这辈子值了。”老人望着窗外说,“当年打仗,不就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吗?现在看到孩子们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读书,看到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就想起那些牺牲的战友——他们的血没白流。”
时光会模糊很多东西,但有些记忆,永远不会褪色。就像苏三群老人布满伤痕的双腿,就像他藏在岁月深处的故事,早已刻进民族的年轮里,成为不朽的传奇。